国产剧的圈子向来不缺热闹,但在悬疑犯罪这块儿,真能玩出点新意的,还真没几个。观众看多了现代都市警探、高科技破案、密室杀人那一套,早就看腻了。所以,当《焰火明城》一出来,那股子扑面而来的“老天津味儿”加上怪里怪气的悬案味儿,让人一下子就明白——这不是普通的刑侦剧,而是一场既要挖人心,又要翻旧账的追问。
《焰火明城》改编自作家金凌云的长篇小说《影匿者》,才24集,就敢搞“悬疑 年代”的三层故事线,这胆子可真不小。故事背景放在上世纪初的天津——那会儿时局乱,列强都在旁边盯着,热闹和乱象混在一起,命案和阴谋说不定就在隔壁。剧一开场,就一句“天津城武艺最高的人离奇死了”,把平静的夜晚搅得不得安宁,紧接着更邪乎的线索冒出来——这被害人早就该死了好几年。这么一来,“死人杀人”的悬念从第一集就让观众心里直犯嘀咕。
这部剧的聪明地方,就是表面看着像闹鬼,里头说的全是真事儿。年轻警察沈焰(饰)本来该按部就班,可被官场那一套束缚得不行,他偏要反着来,非得查个水落石出。那会儿的警局哪像现在这么专业,更像是被政治、钱、权力捏来捏去的戏台子,真相常常得给利益让路。而沈焰这股子非查不可的劲儿,就像根刺,扎在所有人心里。
案子表面上是连环杀人,实际上牵出了二十年前一桩大案要案。一块破的古董碎片、一张模糊的账单、一个早就被埋起来的名字——庄亦铭,这些线索连成了一张看不见的大网。而这张网的中心,就是富商周自恒(<张丰毅>饰)。他是爱国的生意人,还是抢钱的坏蛋?是忍气吞声的受害人,还是在背后耍手段的大老板?剧里一句台词说到了点子上:“有时候,正义比真相更难认。”
导演扈耀之把这种真假掺和的感觉拿捏得特别稳。他不光是拍“破案”,更是在拍“历史的迷雾”。镜头里的天津老街,全是油灯和人间烟火气,雾气、雨夜、生锈的铁、旗袍、马蹄声,每个画面都透着一股子凉意。那种被岁月啃噬的感觉,让观众好像掉进了旧社会的噩梦里,又像真的一样,又像在做梦。扈耀之早拍《似水年华》时就以细腻出名,这回他把诗情画意藏进了惊悚里,把人心裹在了悬念里。
《焰火明城》的演员配置也挺有意思,像是一场“明暗较量”。窦骁演的沈焰,身上有股子不服输的倔劲儿,年轻警察的正气又带着点傻气,混得刚刚好;张丰毅演的周自恒,完全是另一条路子——深沉、狡猾,看着像好人又像坏人。他演得就像一团火,风一吹,能把整座明城都烧了。他俩对着干,不是简单的好人打坏人,更像是信念和命运的碰撞:一个为真相活着,一个靠秘密吃饭。
值得一提的是,剧里那支临时凑的“破案小队”,组合起来挺有意思,看着不腻。除了沈焰,还有女大学生林翎、不爱说话的镖师韩九、刚入行的记者顾川——这四个人来自不同地方、不同立场,却偏偏被一条线索缠在一起。有人想追真相,有人想活命,也有人只想赎罪。导演没把他们当“工具人”,每个小人物都有完整的故事线。表面上是破案,实际上是拆人心里的墙。
真正让《焰火明城》和其他悬疑剧不一样的,是它的“调调”。它不靠快节奏堆反转,就靠拿捏气氛和节奏让人信服。灯光黄黄的、音乐低低的、人物话少少的——这种“慢火熬汤”的讲法,让观众沉浸在又压抑又迷人的氛围里。每个空镜头都像在提醒:真相从来不咋咋呼呼,它就藏在最不起眼的地儿。
除了悬疑,《焰火明城》也在讲怎么“救赎”。沈焰查案的执念,周自恒的过去,庄亦铭的死,甚至早就散了架的家国命运,都是一根绳上的不同疙瘩。时代给每个人的考题不一样,有人认命,有人硬刚。到最后“真凶”露面了,观众才明白,所谓的“焰火”,不光是案发时的烟花,更是在黑夜里把自己烧光的人。
除了演员演得好,这部剧还多了点书卷气。编剧保留了原著里“影匿者”的意思——每个人都是一道影子,照着别人的秘密,也被别人的光扎穿。好人坏人不是黑白分明,是缠在一起的两根线。就像剧里那句台词:“你以为你在追影子,其实你自己早成影子了。”
现在悬疑剧到处都是,但能在吓人里讲人情味、在破案里藏信仰的,少之又少。《焰火明城》就是那种又冷又有情调的剧,它让观众追谜团的时候,也开始琢磨——到底啥是真相?啥又值得咱护着?
从类型上说,它是犯罪剧;从味道上说,它是人性剧;从骨子里说,它是“焰火照黑夜”的剧。那火,不是热闹的烟花,是执念、信念和正义的光。
当历史被埋、真相蒙灰,《焰火明城》告诉观众:总有人,会在黑夜里点灯。这样的剧,不光好看,更值得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