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看记录
    • 关注公众号剧透更有味

    娱乐星闻 前投行分析师辞职演短剧日入三百工作十几个小时只为量化演员梦
    首页 娱乐星闻 明星资讯 前投行分析师辞职演短剧日入三百工作十几个小时只为量化演员梦

    前投行分析师辞职演短剧日入三百工作十几个小时只为量化演员梦

    去年还在CBD当打工人,今年就成了横漂女演员,要说高学历在短剧圈给我带来了啥好处?前投行分析师柴小柴在社交媒体上的发帖,引得不少人围观。这两份工作,差别可真不是一般大。

    一个金融人怎么跑去拍短剧?柴小柴的经历和感受,确实挺值得说道说道的。她说,以前是拿着“金融民工”的钱,做上百亿的项目;其实短剧也一样,用几十万的成本,讲的都是些总裁富豪、王子皇妃的童话故事。这些故事离咱们普通人生活挺远的,但拍短剧这行,也有自己的规矩和机会。

    短剧演员初体验:“内推”入行,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初次受访那天,柴小柴候场10个小时,最后只拍了五分钟。这听着就挺熬人的,但在横店可能算常态。

    短剧的拍摄周期通常就7-10天,为了省设备、场地和人工的钱,剧组的工作节奏快到了极致。比如作为特约演员的柴小柴,必须随叫随到,上厕所得打报告,在这个“效率工厂”里,耽误一分钟就等于白花经费。最狠的时候,小柴遇到过连续工作24小时的剧组,早上四点出工,次日四点收工。回家赶紧洗漱收拾,睡了一个小时,又赶去另一个剧组了。

    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这跟她以前的工作差不了多少。但特约演员一天的收入就三百块,跟以前比差远了。不过小柴还挺满意的,扣掉一千多的房租和其他花销,来到横店的第一个月工资居然还有剩——她本来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入行,这个开头已经比她预想的强多了。

    柴小柴的经历,或许能代表一部分追梦的年轻人。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英国做会计,这个岗位稳定但无聊,柴小柴觉得再干下去可能要抑郁了,所以转行去了咨询行业,给投行写财务分析和尽调报告——这份工作能到处飞着见各种专家,了解不同行业,新鲜感让她特别着迷。“但冷静下来就会发现,写报告这活儿其实挺枯燥的。”

    与此同时,柴小柴待过的几个公司,都经历了项目锐减、降薪裁员,其中还有一家在她离开后倒闭了。东边不亮西边亮——2024年短剧市场规模攀升到了505亿元,超过了全年电影票房收入。行业爆发式增长的时候,人和钱都一股脑儿涌进了这个行业。

    小柴说实话,前几年也尝试过去经纪公司面试,短剧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入行门槛。更凑巧的是,柴小柴的朋友试水投资了一部短剧。朋友知道她从小一直有个演员梦,就帮她争取了其中一个特约小角色。“这是我第一次拍戏,演一个妃子,就相当于内推了嘛。”

    在此之前,小柴很少看短剧。她总觉得自己品味挺高的,平时刷到的短剧都是些狗血无脑的片段。但后来为了拍戏,柴小柴看了不少短剧,还出于职业习惯开始研究这个行业。她发现那些被吐槽的“短平快”剧情,其实挺符合人的本性,也符合互联网传播规律的。“所以有时候演员们之间常调侃,感觉我们不像演员,更像是互联网打工人。”

    身处充满机会的行业,“所有人都在赌概率”

    投资人朋友给小柴提供了一张入场券,后面就得靠自己了。从租房、拍模卡到各种加群搜组训,柴小柴正式开启了她的“横店副本”。幸运的是,她没经历漫长的群演时期,内推入行演了十来个特约后,就接到角色成了角色演员。柴小柴觉得部分原因是自己的演员资料准备得挺充分,说实话这不难——哪个金融人还不会写报告画PPT呢?

    但另一方面,小柴觉得自己“有点天分”——她背台词很快,也能一天跑七八个组去试戏。

    在横店,新人报戏的途径之一是挨个见组,就像去公司面试一样。这是个不断被挑选、否定的过程,而且不是所有戏都有试的机会。“经常是到了之后,剧组的人说‘把资料放这儿你走吧’,然后就没下文了。”柴小柴直言,“打一份资料卡还要五块钱,我每次都觉得,哎,五块钱又没了。”

    这种方式并不高效,但新人演员上戏的途径有限,大家都在赌概率。就跟短剧项目本身一样,赌的就是成为爆款的概率。

    拍戏片场/受访者供图

    横漂一个月后,柴小柴演了十几个特约角色。这些角色大多没具体名字,一般是个身份或代号,比如李记者、村民123,保留到成片里可能不足一分钟。因为词太少,这些角色还远没到需要“理解角色”的程度。柴小柴总结得特别到位:“我们这些特约群众,主要任务就是叽叽喳喳八卦男女主,可能短剧除了主演和主演朋友,大部分都是坏人。”

    即便是比较功能性的角色,也需要演技。漫长的候场时间里,她常常观察学习别人的表演。“今天我们拍戏时有个演员,隔着好几十米,我都能清楚听到她台词的每一个字,情绪和状态都很好。一问,果然演了十年戏了,之前是演话剧和舞台剧的。所以圈内常说‘没有小角色’,演技好坏差别还是挺大的。”

    拍戏片场/受访者供图

    蓬勃发展的短剧,为很多人提供了再就业机会,比如影视寒冬里接不到活的普通演员、柴小柴这样的跨界选手。当一个行业还在快速增长时,晋升通道自然相对畅通。“这里不缺演了十几年的特约,也有一个月演上女反、半年成为女主的人。”

    不过,参与竞争的前提是尊重规则。比如作为演员,柴小柴需要更上镜一些。即便她的身高体重非常健康,但影视圈还是喜欢“白幼瘦”;即便小柴打心底不认同这种畸形审美,她还是在20天时间里减了十斤。

    当短剧开始造星,所有人都在求一部爆款

    回家休整了一段时间再去横店时,柴小柴接到了第一个正儿八经的人物角色。这次她可以全程参与拍摄,还能围读剧本,收工后大家还会一起吃饭唱歌。之前拍24小时那次,柴小柴演个跟随女主的宫女,跪得腿都麻了;但这次她刚跪一会儿,就有工作人员送来护膝。

    她充分理解这种待遇差别,但还是难免觉得难受。好在自那以后,柴小柴接的就一直是角色了。可能就像郝蕾说的,“红了什么都对,不红就是原罪”。

    圈内见证了太多一夜走红——从柯淳凭借《好一个乖乖女》爆火,李柯因为《十八岁太奶奶》晋升一姐,再到刘萧旭靠着《幸得相逢离婚时》《盛夏芬德拉》“杀疯了”,爆款作品带来的影响立竿见影。演员“上桌”后,不仅能拿到翻倍的薪资,还有各种商务代言和综艺通告。

    短剧本身是个反馈机制很灵活的产品,观众口味、投资偏好,还有演职人员的待遇,变化都很快。“即便是在爆款里演个小角色,你也会马上被看到,然后写进资料卡里。”柴小柴感慨。

    小柴距离爆款最近的一次,是他们片场对面的剧组——那部剧因为“一胎99子”的离奇设定引发围观,在短视频平台累计播放量超4500万。柴小柴记得那部剧男主的房车很大,当时有人说,某影视双栖国民男星的车都没那么大。

    不过这部引爆舆论的剧很快被下架了。尽管霸总甜宠仍占市场主流,但短剧题材正在逐渐丰富多元,那些超过10亿播放的作品,大多画面精美、设定新颖。比如柴小柴喜欢看悬疑类的本子,也希望能多尝试新方向。她注意到,最近女频群像剧渐渐多了起来,浏览组训时会看到一部剧十几个角色都是女的——一些东西正在悄然改变。

    柴小柴听说,一些有话语权的女演员会拒绝拍“擦边”男频作品,尤其有下沉猎奇情节的。这不难理解,作为新人她自己也不会拍这些内容。刷到不错的剧有广告时,柴小柴也会经常下单,在她看来,这就像在自己的选择范围内“投票”。短剧这项产品还在不断调整进化,因此她挺看好短剧的发展。

    之前拍的戏陆续上线了,柴小柴觉得自己演得还不错,就是有点胖。这个月她接了四个角色,顿觉未来充满希望。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两位闺蜜倒戈王菲都没想到张柏芝能耐这么大
    下一篇
    曾被陈坤陆毅追求嫁丑丈夫如今掌管半个娱乐圈

    评论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