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弹幕和眼泪一起飞。
今晚,首部聚焦新中国成立前后台湾隐蔽战线斗争的重大主题电视剧《》播完了大结局,观众和英雄们哭着告别。弹幕满屏飘着“揪心”“泪目”“不忍看”,甚至想让编剧“改改”这悲剧的结局。
独有题材成就谍战剧的“这一个”
隐蔽战线的斗争,又苦又陌生,还特别传奇,因为信仰,得把生死置之度外,这本身就特别有戏剧张力,所以谍战剧成了大家爱看的剧种。从《誓言无声》到《潜伏》《风筝》,那些闯进敌人老窝的英雄们,一次又一次让观众的心揪了一回又一回。
不过,《沉默的荣耀》跟之前的谍战剧比,还是那个独特的“这一个”。
一般谍战剧因为题材特别,创作空间大,喜欢把各种素材揉在一起编故事,在大历史背景下合理编的,传奇味儿更浓。但《沉默的荣耀》不一样,它更贴近真实发生过的事。
剧里主要人物和重要情节,都能跟历史对上号。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这四位烈士的雕像,就在北京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纪念碑前面。他们和1949年左右为了解放台湾去台湾,后来身份暴露牺牲在那里的1100多人一起,用鲜血浇灌中华大地,永远被铭记。
可长期以来,这些名字就只是史书上的字和纪念碑上的名,没几个人知道,真就像剧名说的那样,是“沉默的荣耀”。电视剧把这段史实里最有代表性的“东海小组”事件用电视剧的形式讲给大家听,既还原了历史,也记住了英雄,还深深打动了观众。
传统谍战剧的故事背景,一般就是国民党和日本人两拨人对着干。地点呢,大多在内地和香港,很少提到台湾。这也跟历史事实对得上——毕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赢了,新中国才能成立。台湾被日本占了50年,在隐蔽战线上没成为重要战场。朝鲜战争后,短期内统一台湾基本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么一看,《沉默的荣耀》还真成了《潜伏》结尾“余则成之问”(去台湾后会怎样?)唯一可能的答案,也把前面《潜伏》留下的影响接上了。
“非典型”谍战剧创造独特审美
《沉默的荣耀》没按谍战剧的老规矩来——它不一直让观众猜主角会不会死。那为啥还能这么吸引人呢?
确定性的悲剧结局,让人像倒计时一样揪心。
因为大家都知道主角最后都牺牲了,所以追剧其实就是看着英雄一步步走向刑场的过程。这种悲剧感随着剧情一点点攒起来,越来越让人难受,在时间的推进中形成一种特别让人紧张的感觉,还跟观众追剧的心情互动着。
好多观众在弹幕里算,吴石他们还有多久会牺牲。一方面可惜他们终将牺牲,一方面又敬佩先烈。这种心里又难受又敬佩的情绪,在最后三集吴石他们被抓牺牲时达到了高潮。这种特别的情感投入,显然是因为大家特别喜欢这些角色。
场景做得特别用心,让人一直提心吊胆。
从一开始,剧就把吴石他们放在马上要暴露的环境里,而且情况越来越糟。上面有蒋经国盯着,中间有保密局、国防部二厅这些部门盯着,下面有谷正文这些特务动手,他们在多重危险中搞情报,老遇到麻烦:交通员张灏暴露牺牲了,新交通员朱枫又没地下工作经验,谷正文还派黎晴去接近聂曦,三荣行因为间谍林义良被捕,交通线又断了,“海东青计划”还被保密局审查了。再配上精心挑的音乐、音效,还有演员的小表情和特写镜头,让这些任务更让人紧张,观众一直担心主角接下来会咋样。
比如,吴石去香港接受军用物资时,保密局和二厅的人贴身跟着,感觉情报根本送不出去。可观众正揪心呢,吴石最后在酒会上通过酒杯底把情报送出去了,让人大呼过瘾。
另一方面,剧还花了挺多笔墨写吴石、朱枫、聂曦的家庭生活和感情。这些看似不重要的情节,就像吴公馆门前那辆来回转的小水车,进一步展现了地下工作的复杂和危险,形成了以静衬动的特别美感。
他们不光要跟明面上的敌人斗,还得应付不知道实情的家人的质疑和需求。某种意义上说,这对吴石他们更难。
当聂曦的妻子问他为啥不把孩子接到台湾,他不知道咋回答;当儿子因为思想进步骂父亲是军阀,妻子跟他约法三章时,吴石也只能无奈接受。他们多想告诉亲人真相啊,可又绝对不能说一个字。
这在1950年大年三十的情节里达到了高潮。春节团圆的热闹、家人之间的不理解、越来越近的悲剧结局,还有永远实现不了的“今年胜去年”的愿望,一起让观众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这让谍战剧在紧张得喘不过气的情节外,多了些普通人的情感和生活气息,更好地体现了他们牺牲的意义——为了让更多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去传奇化塑造多样化的人物群像
因为基于史实,吴石、朱枫他们其实都不是职业情报人员,所以整部剧没编太多传奇故事。创作者反而顺着这个特点,塑造了一系列可信、可亲、可敬的“非典型”人物。
吴石儒雅、细心、足智多谋,是“东海小组”的核心。但他不光坚韧,还有对同志的柔情,营救林义良、信任黎晴都体现了这一点。于和伟沉稳细致的演法,也特别符合吴石的身份。
朱枫临危受命,只培训了两天就去台湾当吴石的交通员。她信仰坚定但经验不足,一直在学,有献身精神,也是香港唯一能派的人。
某种程度上,吴石、朱枫、聂曦那些看似“缺点”的地方,反而让他们更有真实的魅力。
余皑磊演的保密局特务行动组组长谷正文,也让人印象深刻。这个曾经渗透过我们党,多次投靠日本人和国民党的职业特务,“聪明、干练、慧黠、奇宕和狠毒”(李敖语),熟悉我党地下工作,他那超强的“专业能力”让观众看着都发怵,反衬出吴石他们的勇敢和智慧。
剧还深入刻画了老郑这个复杂角色:他经历过长征,在延安工作过,最后却因为太乐观、贪图享受叛变了,当上了台工委书记,这也为“东海小组”的失败做了解释。
还有狡黠滑稽的段厅长,心里有鬼的王昌诚,坚毅果断的林义良等,也给人物塑造添了不少亮色。
对信仰与统一价值的独到诠释
《沉默的荣耀》里那些抱着解放台湾理想去台湾的地下工作者,绝大多数都长眠在这块至今还没和祖国统一的岛屿上。今天我们在屏幕上看到他们九死一生战斗的故事,更觉得信仰珍贵,祖国统一是必然的。
吴石军事才能特别好,曾被蒋介石看重,但国民党里“人人心中有自己,大多心中有派系,少数心中有党国,无人心中有人民”,这让他彻底失望,在朋友影响下秘密为党工作,成了潜伏在国民党高层的“密使一号”,毛泽东还写诗夸他是“虎穴忠魂”。
他本可以在福州解放时留下来建设新中国,但为了利用蒋介石任命他当国防部次长的机会收集情报,实现新中国完全解放,主动去了台湾。“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坚定,“既如此,便如此”的坦然,像洪钟一样敲在我们心上。
其实不光吴石,他的战友陈宝仓,副官聂曦,还有准备回上海的朱枫,都毫不犹豫地走了那条可能回不来的路。那种“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崇高,体现了对信仰的独特理解。
《沉默的荣耀》说了两岸必将统一的历史逻辑。吴石牺牲前在法庭上写遗言:“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这既是他一生无悔的写照,也是他用最后生命对祖国统一的深情呼唤。
不然,我们咋回答这上千去台湾的英雄牺牲的意义?
剧里,林义良被抓时,谷正文想用“你生在日本占台湾的时候,接受日本教育,学日语练剑道,用日本名,算半个日本人”来瓦解他的信仰,林义良坚定地说:“不,我是中国人,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从一开始就是中国人。”
电视剧就这样揭示了祖国统一的根本逻辑: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同属一个中国。
东海明月九州同,潮声不歇颂英灵。历史不会忘记英雄。无名英雄广场纪念碑前那一束束鲜花,正是《沉默的荣耀》把英雄的名字从纪念碑上刻进观众心里的证明。
历史也启示未来。小钱的妹妹想回家却没能游过的那片海峡,迟早会和这些英魂重逢,成为血脉相连的那个共同的家。
原标题:《沉默的荣耀》终评:把英雄的名字从纪念碑上刻进观众心里
栏目主编:范昕 文字编辑:邵岭
来源:作者:张斌(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