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看记录
    • 关注公众号剧透更有味

    娱乐星闻 震耳欲聋这档期选对了
    首页 娱乐星闻 电视资讯 震耳欲聋这档期选对了

    震耳欲聋这档期选对了

    犀牛娱乐原创

    文|小福 编辑|朴芳

      档期一直是行业里老生常谈的话题。从春节档到暑期档,再到国庆档,每年关于“档期内卷”的吵吵闹闹就没停过。大家老说多让影片平日上映,可现实是,大多数片子还是一股脑儿扎堆大档期。

      原因其实很简单——大档期天然就人多、话题热、关注度高,好像能给电影当“保护伞”。但人一多也麻烦:大电影把市场占得满满当当,观众的眼球也被分走,中小电影连露个脸的机会都难。

      这种情况下,找个跟自己“脾气”和“市场位置”匹配的档期,比单纯图个“不出错”更重要,也更考验功夫。这也就是《震耳欲聋》定档策略的聪明之处。

    “错峰而上”的档期智慧

      到现在为止,今年国庆档已经有十多部电影定档了。真人电影这边,《刺杀小说家2》《志愿军:浴血和平》这五部片子个头都不小,基本把档期的主阵地给占了。这些大个头片子不光让人期待票房高,也说明票房会往它们那儿集中,竞争肯定少不了。

      反过来说,《震耳欲聋》拖到最近才定档,选了10月4日上映。表面看,国庆档这么多大片,它在前期宣传和预售上肯定压力不小。但从战术上看,这么“错峰”上映,反而能给它挤出个活路来。

      很多人习惯觉得避开首日就是“怕了”,好像只有第一天上映,才能保证有曝光、有气势。其实根本不是这样。有时候,有策略地“错峰”,反而能让项目成功的机会更大。

      特别是国庆这种长假期,观众的观影需求不是一下子就能满足的。等前面几天大片们集中爆完,口碑好、有特色的片子,往往能在档期后半段吸引不少人回头再看。

      2020年10月4日上映的《一点就到家》就是个好例子。那年的国庆档和今年一样,有8天超长假期。这部中小成本的现实题材片子,没流量明星,也没花大钱宣传,一开始根本没人看好它。但它改档加上点映,既赶上了前3天的观影热潮,正式上映后又靠口碑翻了盘,最后拿了3.12亿,成了当年国庆档的“黑马”。

      还有2018年国庆档的《无双》,也是差不多的情况。它虽然首日就上映,但前期热度不够,到档期后半才慢慢火起来,靠着悬疑反转和演员口碑越传越开,最后拿了12亿,逆袭成了冠军。

      这两个例子说明,长假期里,首日定输赢?不一定!“耐力”有时候比“刚开始那一股劲儿”更重要。

      今年《震耳欲聋》的路子也差不多。选10月4日上映,一方面躲开了首日抢排片的“混战”,不让它在票房大潮里一下子被冲没;另一方面,8天长假期也给了它足够的时间慢慢攒热度、发口碑。加上前期宣传和定位有特色,这片子完全有可能在档期后半靠口碑稳稳站住脚。

      从现在的市场情况看,《震耳欲聋》要是上映前加点映,说不定能把口碑潜力再挖深点。这几年不少片子都靠“边映边宣”翻了身,而这种特别需要观众有共鸣、靠口碑发酵的现实题材片子,“慢慢来”的口碑策略反而更管用。

      所以,《震耳欲聋》不是躲着竞争,而是用错峰的办法,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让更多人“震耳欲聋”

      档期只是个表面功夫,电影能不能走得远,还得看内容本身。我们对《震耳欲聋》点映有期待,也是因为它本身够“接地气”,又有商业故事的吸引力。

      定档预告里,我们已经能感觉到这潜力了。片子讲的是一个CODA律师李淇的故事,他两边跑——既在聋人世界,也在听人世界。他是弱势群体的代言人,可又在名利和道德之间来回摇摆。预告里,他嘴上说保护聋人,转头却当面拒绝了聋人的求助;他帮农民工讨920块工资,自己却要收3000块律师费。一身光鲜的他,戴的“贵”手表关键时刻还掉链子。这种反差让人物更鲜活,故事也自带那种说不清的劲儿。

      这种复杂劲儿,就是现实题材的魅力——它不是那种“好人坏人”分明的老套故事,而是把普通人生活中的纠结和无奈都摆出来了。因为它根儿上就来自现实,观众才能有共鸣,看着看着还会想“这不就是我吗”。这种“对号入座”的感觉,才是现实题材最厉害的地方。

      主演檀健次的表演也让人期待。和他以前在电影里演的角色比,李淇身上少有地既有精英范儿,又有街头巷尾的烟火气,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劲儿凑一块儿,让角色更有层次了。估计随着剧情推进,角色的道德选择和人性的挣扎,会成为口碑爆发的关键点。

      电影市场永远需要现实题材。它不光能让观众有共鸣,还能通过反映现实带来社会意义。今年电影市场上,这种讲现实难处的片子正好缺。观众也不是只爱看大场面、特效炫的,一部能戳中现实、让人琢磨的片子,在电影院照样有吸引力。

      这也是《震耳欲聋》在国庆档“另辟蹊径”的机会。它讲的是聋人群体和法律的事儿,既有社会关注度,又有戏剧冲突。它很可能会在舆论上引发更多讨论,成为国庆档里少见的既卖座又有社会价值的片子。

      这种“双料价值”,正是大档期竞争里最缺的宝贝。回头看这几年,国庆档基本是大片必抢的地盘,主旋律、续集、动画片轮番上阵,但小片子逆袭的奇迹还是可能发生的——只要定位、档期策略、口碑这三方面能拧成一股绳。

      说到底,大档期从来不是“硬碰硬”这一条路,怎么用有限的资源打出最好的效果,才是电影真正的生存之道。《震耳欲聋》没硬闯首日,而是用策略、耐力和品质去拼。接下来,它能不能靠口碑火一把,能不能让观众真的被“震耳欲聋”,我们等着瞧。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731上映3天票房破10亿继续刷新多项纪录
    下一篇
    从费里尼到斯皮尔伯格的传统

    评论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