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的剧情中,随着三荣行老板、基隆工委书记林义良被抓,离暴露又近了一步。
在真实的历史上,基隆工委的暴露,是台工委覆灭的开端。从这一刻开始,台工委副书记等人相继落网,多米诺骨牌就此倒下。陈泽民被抓后光速背叛,供出了自己的上级领导台工委书记蔡孝乾,保密局的特务从叛变的蔡孝乾笔记本上发现了吴石。
正是蔡孝乾的出卖,让吴石直接暴露在敌人视线内,也让代号“密使一号”的吴次长付出了牺牲就义的代价。
从表面上看,吴石、朱枫等革命先烈的牺牲,台工委的全军覆没,直接责任人就是叛徒蔡孝乾。正是因为他生活腐化、贪图享乐,分分钟就背叛革命,这才让悲剧来得更快。
作为我党在台湾的最高领导人,蔡孝乾的叛变,直接为潜伏在台的地下党组织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吴石牺牲、朱枫就义,罪魁祸首毫无疑问就是叛徒蔡孝乾。
但是,往深了说,台工委被彻底摧毁、吴石将军牺牲,跟吴石、朱枫他们缺乏专业训练、特工经验不足,关系很大。
在剧中,吴石与朱枫处处显得不够专业,近乎业余。比如朱枫面临暴露风险时,自作主张拒不返港,这种情绪化的行为严重违反工作纪律;又比如吴石接头方式、地点选得不够严谨,这才导致两人首次会面就被段厅长当场撞见。
类似的细节,在剧中比比皆是。张灏牺牲后,吴石随手撕碎战友工作证扔进河里,给谷正文留下关键线索;朱枫住进养女家当晚,就偷偷听广播电台,这种反常表现迟早给自己的潜伏埋雷。
朱枫随身带着上级手写书信,吴石安排副官聂曦接送她,张灏和吴石在医院门口近乎公开接头——这一切,光说“考虑不周”“不够严谨”根本解释不通。
坦率地讲,无论吴石还是朱枫,都不是专业情报人员,因此在情报传递、隐蔽行动上难免会出问题。
彼时的台湾,特务僧多粥少、人人都需要业绩,尤其是在全台反渗透、抓共谍的背景下。以吴石和朱枫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情形来看,即使没有蔡孝乾叛变,吴石暴露也只是时间问题。
历史恰恰如此。1950年1月底,朱枫暴露后,吴石利用自身能力给她开了通行证。半个月后,朱枫在浙江镇海被抓,这张通行证成了保密局突破的关键。谷正文、叶翔之等人顺着线索一路追查,最终查到聂曦和王碧奎,也把吴石彻底暴露了。
吴石被抓的同时,台湾地下党组织也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痛定思痛后我们不禁要问:即使陈泽民叛变、蔡孝乾落网,台工委只要严格执行组织制度和工作纪律,也不至于全军覆没、被一锅端,那为什么还是全员被抓,一个都没跑掉呢?
台工委的覆灭,是系统性崩溃,不只是某一个领导人叛变。
在我党历史上,隐蔽战线工作始终秉持“单线联系、互不交叉”的原则。这短短八个字,是无数地下党员用血泪换来的教训。
然而,剧中台工委情报人员纪律松懈、违规操作随处可见。林义良的行为就很有代表性:当翁连旺假扮的“庄老师”出现在药行时,他明知对方违反纪律、擅自横向联系,还是决定营救这个假冒的同志,这才给三荣行抓捕埋下隐患。
历史上,朱枫是吴石的交通员,同时她又和蔡孝乾单线联系,但蔡孝乾知道吴石的身份——这严重违反了“单线联系、互不交叉”的规定。正是组织管理上的致命漏洞,最终让谷正文顺藤摸瓜,把台工委成员一网打尽。
无论是剧中还是现实,当时的台工委都沉浸在胜利喜悦中。解放战争节节胜利时,以蔡孝乾为代表的领导干部和基层人员,想当然地认为解放台湾近在眼前、指日可待。
剧中反复提到的《光明报》案,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当时台工委活动逐渐半公开化,成员不断增加,机关报纸四处散发,误判形势、盲目乐观的情绪蔓延,最终导致了《光明报》案。
不过,《光明报》案发生、金门战役失利后,台工委并没意识到解放台湾绝非易事。
无独有偶,就像剧中演的,不仅蔡孝乾过于乐观,连聂曦也信心满满,“解放台湾、就在明年”一度成了他的口头禅。
解放台湾、华夏一统——台工委深陷胜利带来的狂热中,在解放军摧枯拉朽的攻势下,始终没意识到危险在逼近。
台工委像一艘失控的巨轮,迟早会进水翻船。组织涣散、管理混乱,制度沦为摆设,纪律成了空谈,蔡孝乾一人掌握着众多人员和信息。当千头万绪都系在他一人身上时,台工委的悲剧已不可避免。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如此看来,吴将军遇害、台工委覆灭,罪魁祸首就是蔡孝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