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看记录
    • 关注公众号剧透更有味

    娱乐星闻 国庆重看阿凡达水之道我对第三部前景担忧
    首页 娱乐星闻 电影资讯 国庆重看阿凡达水之道我对第三部前景担忧

    国庆重看阿凡达水之道我对第三部前景担忧

    这个假期重看《阿凡达:水之道》,感到非常失望。曾经我相当喜欢这部续集,但现在,一种感觉愈发清晰:它在许多方面都以极为忠实的方式大大加强前作的方法同时,却又某种程度上彻底遗失了前作的核心。

    回想起来,《阿凡达》第一部的主题和技术其实是完美贴合的,甚至可以说,它的主题就是它用的技术本身:一个瘫痪的士兵,真实身体被关在实验室的罐子里,通过技术连上虚拟的化身/阿凡达(avatar),去探索一个特别虚拟的世界——潘多拉星球;而观众呢,真实身体被固定在影院座位上,戴上3D眼镜,用当时还很新的技术,体验一个虚拟的电影世界。

    这两者之间有种特别明显的镜像关系。电影从没想过要假装潘多拉是“真实”的,反而大大方方地承认并庆祝自己就是个让人惊叹的虚拟奇观。杰克·萨利第一次以阿凡达的样子在潘多拉奔跑时那种“惊奇”,其实就是在说观众自己看电影时的状态,直接对应了大家当时看到革命性3D技术时,那种对新玩意儿纯粹的视觉惊喜。这么说吧,《阿凡达》绝对是影史上花钱最多的“元电影”(就是电影里讲电影本身的那种)。

    在《阿凡达》里,这两种蓝色算是合二为一了,而且还是从两方面合的。潘多拉为啥能看出是个“虚拟世界”?看看它怎么用蓝色就知道了。

    卡梅隆拍的电影里,一直有两种蓝色,大家觉得它们完全不一样,甚至对着干:一种是《终结者》《异形2》里那种闪着电路和金属光的“机器蓝”,冷冰冰的,没生命,代表工业和危险;另一种是他拍《深渊》和好多海洋纪录片时着迷的“生命蓝”,是有机的、自然的,指向地球生命的老家。

    可到了《阿凡达》里,这两种蓝色居然从两方面合到一块儿了。一方面,纳威人的蓝皮肤是自然的,既是海的颜色,又因为在陆地生物里少见,特别有外星生命的味儿;但另一方面,学纳威人的“阿凡达”又是顶尖生物科技造出来的,是实验室里培育的人造东西。

    这种双重性还延伸到了整个潘多拉的生态系统:伊娃(就是那个意识网络)万物互联的设定,既像是一种“万物有灵”的自然整体观,又像个生物科技版的互联网,比如能存祖先记忆的灵魂树,就跟云端数据库似的,不同生物靠神经接口连起来,跟数据传输接口差不多。这就更说明白了,潘多拉的本质就是个技术和自然、虚拟和有机混在一起的世界。

    可到了《水之道》里,杰克彻底变成了一个融入了当地原始文化的生物了。

    结果呢,《水之道》把这个精妙的结构全给拆了。

    首先,杰克的“化身”(avatar)变成了他的“真身”,不再是个为了体验虚拟世界造的工具,完全就是个融入了当地原始文化的生物了(除了手指数量不一样,咱们还记得他的身体其实不是“自然”生的吧?),所以“自然”也不再能代表观众看虚拟世界的那个视角了。

    其次,电影一个劲儿地强调“海洋”这种纯粹、作为生命源泉的自然意象,潘多拉世界的虚拟感被刻意抹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完全认同一种纯粹的生态主义。

    可问题在于,电影一边在主题上让你相信它的世界很真实、自然很美,一边在感官体验上又前所未有地暴露出它其实是虚拟的。电影里用的大量CG,那种虚拟质感藏都藏不住,加上高帧率技术带来的过度平滑,看起来更像一部高清的电子游戏动画,而不是一个可信的、真实的世界。

    第一部电影的3D技术是靠“暴露虚拟”来创造最惊人的奇观,可第二部的平滑技术却拼命想“做得像真的”,结果不断提醒我们这东西有多“假”。这种主题上想“真”和感官上觉得“假”的根本矛盾,成了续集最失败的地方。

    不过话说回来,《水之道》的水下动作捕捉技术,确实是电影工业的一大进步。

    但这种失败放在卡梅隆的作品序列里,就显得特别有“代表性”。

    他一直以能“升级”续集出名,总能把前作的故事和技术规模往大了搞。从技术上看,《水之道》确实做到了,水下动作捕捉技术绝对是电影工业的一大飞跃(不过这技术以后用得上用得上还不一定)。

    可问题是,技术规模是扩大了,故事情节却越来越窄,也越来越保守了。咱们都知道,卡梅隆还有好多好莱坞导演,都把“核心家庭完整、能传下去”当成故事结局和最高价值,所以《水之道》把文明冲突的大史诗缩成了一出围绕家庭伦理的私人恩怨,其实也不奇怪。

    人类养子“蜘蛛”与杰克·萨利

    但关键在于,这种对家庭主题的执着,直接让人物变成了套路里的工具人。

    大儿子奈特亚和小儿子洛阿克的对比特别明显。奈特亚就是个“完美”“听话”的儿子,存在感几乎全是为了剧情服务,电影里都没怎么写他,结果结尾却要靠他的牺牲来凑家庭情感,人设不仅单薄,死得一点分量都没有。

    而人类养子“蜘蛛”的塑造就更别扭了,电影硬是让他和那个从来没见过的反派爸爸搞出一段感情线,就为了和主角家形成对比,角色自己的逻辑根本讲不通。

    这种保守倾向,还让它标榜的“反殖民”主题显得特别虚伪。

    电影的“反殖民”故事,用的是“高贵的野蛮人”这个老掉牙的套路,不管是森林部落还是海洋部落,都被画成和自然和谐相处、心灵纯洁的“完美他者”。

    这本身就是殖民主义的视角啊,剥夺了原住民具体又复杂的历史现实,把他们固定在一个永恒的、像田园诗一样的“前现代”状态里,这种浪漫化的想象,和保守主义怀念一个失落了的、理想化的“黄金时代”的心态,其实是一回事。

    所以不难看出,电影的“反殖民”和“保守主义”在这儿其实是互相帮衬的。

    杰克·萨利被塑造成反殖民的革命斗士;可如果说他带家人跑路是为了保护小家庭安全,这还算“革命现实主义”,那他最后决定反击,同样是因为家里受威胁,这就纯粹是保守主义家庭观念的“自我感动”了——啥叫“父亲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守护”,反抗殖民的理由都得跟这个绑在一块儿。

    本来是大家的解放事业,结果全变成了保护“父权制家庭”完整的事,所以电影的“反殖民”就成了个主题上的幌子,真正想歌颂的,是在外面世界打打杀杀里,还能提供保护、牢不可破的核心家庭。

    《水之道》重映时最后放了几段《阿凡达3:火与烬》的预告,但也没让人觉得多激动。已知要登场的“灰烬族”,他们不认“伊娃”、崇拜火焰的设定,好像打破了“土著vs殖民者”这种简单的正邪对立。

    《阿凡达:火与烬》“灰烬族”海报

    可谁看不出来啊?卡梅隆造一个“坏”的、不认自然的纳威部落(他们很可能和夸里奇代表的人类反派联手),就是在潘多拉内部立个“错误路线”的靶子,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反过来说明:杰克·萨利代表的、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主义才是唯一对的。

    卡梅隆自己沉浸在花大钱造的假“自然”里,可能早就忘了自己以前是个擅长拍人造物的导演,也忘了《阿凡达》的成功跟什么生态环保、反殖民的空话没关系,纯粹是因为它把“虚拟”做到了极致,还有精彩的“元论述”(就是电影里讲自己的创作逻辑)。

    这么一来,我对《阿凡达3》的未来真挺担心的。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许我耀眼蒋亮表现惊人沈皓明许妍复合最后一大关
    下一篇
    沉默的荣耀 吴石朱枫牺牲偶然中暗藏必然

    评论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