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安青
编辑 | 9527喵咕君
2025年的《》,开播就火得一塌糊涂,热度直接拉满。收视率蹭蹭往上涨,大结局那天甚至破了3%,市占率一度快赶上《狂飙》了。
现在这部剧收官后,豆瓣口碑稳稳停在7.8分,成了近些年央视平台上少见的爆款正剧。
可谁能想到,这部剧在收官时居然栽了个大跟头,口碑“滑铁卢”了。导演直接关了评论区,主角团戏份少得可怜,回忆片段太多,一堆问题把追得入迷的观众惹炸了,情绪一下子反噬上来。
这下子,就成了这部剧收官时最大的争议点。
但要说只是吐槽“烂尾”,那还真不是重点,真正让大家吵翻天的,是个更深层的问题:为啥像乔振兴这么拼命的人,最后死得那么悲壮;而许言午这种一直“稳扎稳打”的人,却能稳稳当当落地?
有个网友一下子就问到了点子上,结果马上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
导演关评论区,观众为啥这么气?
《以法之名》大结局一播,观众的第一波火气,全在剧情上。
万海突然心脏病发作走了,好不容易才跟儿子团圆,结果连在法庭上翻案的机会都没捞到,就这么“退场”了。秦锋也牺牲了,身上挨了好几刀,突然就这么走了,谁都没想到。一个是最关键的证人,一个是正义的代言人,俩人死得都太突然,而且感觉一点必要都没有。
观众想不通,都到节骨眼上了,专案组怎么就没多留个心眼呢?东平市的黑恶势力都那么猖狂了,咋就没保护好这么重要的证人呢?
更让观众来气的是,主角洪亮到最后几集几乎没啥存在感了,全靠反派们自己“送人头”来推动剧情,张文菁、周梅这些核心人物的作用也被削弱了不少。一集里闪回来闪回去,节奏慢得让人着急,查案的感觉完全不在状态,到了收官的时候,《以法之名》把国产正剧的那些老毛病全给暴露出来了。
面对大家的质疑,导演傅东育出来回应了,可网友们根本不买账。他总结得挺谦虚,但其实问题主要不在演员,而在编剧和导演团队那边。观众提了意见后,傅东育导演直接关了评论区,结果更多网友吐槽说“导演玻璃心”。
不过要说观众真的那么在意这几场死亡合不合理吗?倒不如说,大家真正在意的,是这些死亡背后反映的价值观:牺牲真的有用吗?死了的人,到底换来了啥?正义来了的时候,他们又得到了什么?
这个问题,把剧里两个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给引出来了:乔振兴和许言午。
乔振兴的命运:正义之路,家破人亡
乔振兴,是剧前半段把剧情往前带的核心人物。他是第一个对万海案和131案的疑点提出质疑的检察官,是在真相不明朗时还敢坚持原则的人。乔振兴发现王大有是“假死”后,没忍着,也没躲着,反而选择继续查案。他明知道背后牵扯的是禹天成,是省里那些他惹不起的大人物,可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往火坑里跳。
最后,他被设计灌了酒,扔进湖里死了,死得冤枉又凄惨,而这一切都只因为他知道了真相,碰到了反派的利益。可他死了,正义并没有马上来。指导组慌里慌张地成立起来,线索还被压了下去,他的上司、同事们全都选择了沉默。在那个节骨眼上,乔振兴的死,简直就像白白牺牲。直到专案组插手,他的案子才重新被重视,最后给他追授了荣誉,还了清白。可他人已经不在了,他死后的世界呢?家里散了,孩子没了爹,正义来得太晚——这就是剧里给那些“选择坚持”的人的“回报”啊。
他的遭遇,正好戳中了观众心里最深的愤怒。不是因为他死了,而是因为他太像现实中那些拼命了也翻身的“理想主义者”。
许言午的命运:审慎从政,稳稳落地
相比之下,许言午这个人,从出场起就是“谨慎”,甚至可以说是“圆滑”的代名词。他和兰景茗、谢鸿飞这些人,一直保持着不近不远的距离,乔振兴死后,他也没能坚决地推动调查。遇到上级施压,他更多时候是维持表面上的稳定。洪亮回来后,好几次请求支援和权限,他也是扭扭捏捏地答应,一步一步来,稳得很。
可就是这种谨慎,让他在权力变动中稳稳地“站稳了脚跟”。到最后,他没像乔振兴那样冲锋在前,也没像秦锋那样牺牲自己。他既不是主犯,也不是反腐的英雄,但在专案组把事情摆平后,他依然是系统里“被留下的人”。这不仅是剧情需要,更像是现实中的一种“投射”:体制里能活下来的人,往往都是那些不走极端的“中庸派”。
观众之所以生气,就是因为这种设定打破了他们“好人有好报”的心理预期。许言午不算坏人,但也算不上“清官”,可最后偏偏是他活得最安稳,这种“真实”反而让观众觉得太不公平了。
《以法之名》播到最后,大家基本都不聊剧情反转或者案子真相了,反而开始在心里问自己一个问题:
“如果是我,我会选择做乔振兴,还是许言午?”
这不是在拷问道德,而是在叩问现实。你愿意像乔振兴那样,豁出命去揭穿体制里的黑暗,哪怕自己一身是伤;还是像许言午那样,在灰色地带里周旋,等风暴过去了还能留下来,继续参与以后的“公正”?
这才是《以法之名》结局真正的隐喻:正义,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沉默,才是最稳妥的选择。
导演可能不算“烂尾”,但他用这种特别贴近现实的结局,逼着观众做选择:你信不信牺牲会有结果,还是觉得保全自己才是聪明?这种让人“不舒服”的结局,确实让观众情绪上头,口碑也掉得厉害,但从内容的深度来看,也算是一种突破。
这样的结局,让一部扫黑剧,从“打黑反腐”进入“问心”。
《以法之名》的结局不算完美,甚至可以说有点“泄气”。但它至少让观众心里留下了明确的情绪:愤怒或者遗憾,心疼或者反思。
而面对复杂系统,你会做乔振兴,孤勇又悲壮,还是做许言午,圆滑又安稳?
这个问题可能没有标准答案,但能有这样的反应,恰恰说明这部剧真的戳中了现实。
最后,你对这个问题有啥答案?来评论区聊聊,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