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电视剧《沉默的荣耀》,把浙江宁波镇海的一位女烈士的真实故事拍得特别鲜活,这位曾经默默无名的红色女特工,“用生命守护秘密”的坚定,让好多观众都看哭了。
10月15号和16号,记者跑到宁波镇海,实地走访了朱枫烈士的故居、镇海革命烈士陵园,还有那个“枫园”公园。
10月17号,“浙江宣传”公众号
《何以致敬
沉默的荣耀
》
一文写道:
电视剧越播越火,相关的讨论在海峡两岸都特别火。不少网友一边看一边哭,在评论区里纷纷留言怀念先烈,说要“陪英烈走完最后一程”。
这些英雄们牺牲在了1950年的夏天,没能亲眼看到他们拼命守护的家园变成现在的样子。不过我们能跟他们说的是:现在的中国早就不是以前的样子了,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也强起来了,在世界上挺直了腰杆。
有台湾媒体也发文说,《沉默的荣耀》这种作品,不光是文化上的创作,更是对我们历史主体的一次重新强调,也是对民族记忆的一次呼唤。
两岸同胞一起怀念的,不光是一段过去的历史,更是一种精神——那种为了国家和老百姓、不管东南西北都认准目标的纯粹,那种把国家放在第一位、死了也不后悔的担当。
该拿什么致敬他们呢?只有记住他们。“沉默的荣耀”,就是默默无名的坚守,就是坦然赴死的从容,就是魂回故土的愿望,就是祖国统一的期盼。
电视剧播了,来烈士故居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
从杭州出发,坐高铁1小时就能到宁波站,然后在站里换乘轨道交通2号线,坐16站到招宝山站,下车再走15分钟,就到镇海中学了。
镇海学校党政办的朱宸宇老师说,自从《沉默的荣耀》播了,来参观的人一下子多了不少,平常工作日每天也就二三十人,这几天打电话预约的明显多了。以前大多是团体来的,这两天好多都是个人,一个人来或者两个人一起。还有专门从上海、吉林、辽宁跑过来的。
朱老师说,镇海中学就在甬江入海口的地方,校园里除了朱枫故居,还有很多革命遗址和历史古迹,比如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的生祠碑,还有抗英、抗法,以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那些年留下的遗址,加起来得有20多处。
“咱们镇海中学的每个学生都有‘三课’:高一新生开学第一课,就是在朱枫故居上的,学生会逛校园,了解每一处遗址的故事;第二是思想政治课,整个高中都要学;毕业前的最后一课,有红色教育,还有毕业旅行这些。”
朱老师是宁波本地人,2011年他上初中的时候,朱枫烈士的骨灰回到了家乡,这件事在镇海可了不得了,特别轰动。“朱枫烈士的故事,我们每个镇海人从小听到大。”
朱老师说,朱枫故居免费对外开放,要是个人想参观,可以提前预约,打学校电话0574-86272378就行。“我们会根据当天的情况,尽量让大家错开时间参观,要是想来最好提前约一下,定好具体时间,参观的时候记得带上身份证登记。”
她是我们镇海的女儿
镇海中学东南角,一栋红色二层小楼就是朱枫烈士纪念楼。
“憩园”其实是朱枫烈士故居的一部分,以前叫朱家花园,挨着梓荫山。1992年,镇海中学要扩建田径场,经区政府批准,把周围的民宅都划给了学校,为了纪念烈士,保留了“憩园”的楼阁,还重新修整了一下,建成了纪念楼。
10月15号上午,讲解员讲到了朱枫最后去台北马场町刑场的事,说:“我们镇海人都知道朱枫的故事,她是我们镇海的女儿。我自己干历史讲解这行,很早就知道朱枫的事,但电视剧还是不敢看,不忍心看……”
朱枫故居旁边不远,镇海校园里还有两处历史遗址:一处是林则徐1841年在镇海帮忙搞海防、抵抗英国侵略时住过的梓荫山,他在山上待了34天,对镇海的抗英斗争帮了大忙。另一处是泮池,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两江总督裕谦亲自到镇海带兵,发誓一步都不离开镇海,和敌人在金鸡山、招宝山打得天昏地暗,最后实在撑不住了,就跳进了泮池,用死来报效国家。
“朱枫从小就在这样的爱国环境里长大,这对她后来走上革命道路影响特别大。”讲解员说。
朱枫故居的留言本上,最近好多人都写了对烈士的思念和悼念的话。“感谢红色精神,传承红色精神,向英雄致敬。”“了不起的女英雄,向您致敬,我们会永远记住您!”“我们会一直记得您的事迹,让它成为照亮我们往前走的光。”“永远传承红色基因,伟大不用多说。”
镇海中学高三的满同学说,来上学前就知道朱枫,在这儿读书的时候经常去朱枫故居参观,“第一次在屏幕上看到奶奶的故事,感觉既亲切又心疼。她的事迹会激励我们年轻人好好读书,将来报效国家”。
枫园和烈士陵园
最近好多人特地来纪念
除了朱枫故居,“枫园”也是个纪念朱枫的重要地方,离朱枫故居不远,坐地铁两站就到,宁波轨道交通2号线还专门设了“枫园”站。
这两天,公园里朱枫雕像前摆满了鲜花,好多人都特地过来瞻仰。
镇海革命烈士陵园在朱枫故居西北边20多公里远的地方。高高的纪念碑旁边,就是朱枫烈士的墓。工作人员说,自从《沉默的荣耀》播了,好多人手里拿着鲜花来纪念她。
1950年,朱枫英勇牺牲后,她的遗体一直不知道在哪。2010年,在台湾辛亥革命第二殡仪馆的一份名册里,发现了一个叫“朱湛文”的名字,后来才知道这是写错了,其实是“朱谌之”,朱枫的本名。2010年12月初,朱枫烈士的遗骸从台湾接回了北京,暂时放在八宝山公墓。遗骸回到内地的消息让很多人特别激动,家乡人民对这位坚守信念的英雄特别敬佩,宁波市政府也希望烈士能“回家”。2011年7月12号,朱枫的外孙女、外孙女婿从八宝山公墓捧出她的骨灰,下午坐专机到了宁波栎社机场,朱枫的女儿朱晓枫和儿子朱明接过妈妈的遗像和骨灰,在家属们的护送下,来到了镇海革命烈士陵园。那天,快报记者陈中秋亲眼看到了这个历史时刻。
宁波的叶先生特地开车过来,在烈士墓前三鞠躬。他说这两天通过《沉默的荣耀》,对镇海朱枫烈士的事迹有了更深的了解,“真的被她打动了,心里特别敬佩她。朱枫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女性,是我们宁波的骄傲,牺牲的时候才45岁,本来都到舟山了,还是不幸被捕了……”
“感谢烈士们的付出,他们为了国家牺牲了自己,真让人敬佩。现在国家强大了,也是对先烈的最好告慰。”
从富家千金到红色特工
朱枫故居里,保存着烈士的照片、书信,还有她生前用过的家具、皮箱、提包、衣服这些东西。还有朱枫烈士从民国十四年(1925年)开始参加进步学生运动、爱国救亡运动,后来又做党的情报工作,直到1950年6月在台北英勇牺牲的事迹资料和遗物。
朱枫出生在镇海县城一个富裕家庭,朱家大院挨着的梓荫山风景好、人才多,朱熹、全祖望这些有名的大学者曾经来讲过课,林则徐、裕谦这些民族英雄的刚正之气,也深深影响了小时候的朱枫。
“五卅”学潮的时候,正在宁波女子师范学堂读书的朱枫和同学们一起走出学校,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受到了革命运动的锻炼和新文化的熏陶。
从宁波女子师范学堂毕业后,经陈修良介绍,在上海当家庭教师的朱枫拜沙孟海为师学书法,还给自己取名“谌之”,字“弥明”,意思是要永远光明磊落。
1937年,朱枫来到抗战的中心武汉,加入了新知书店。当时书店缺钱,她卖了家里的财产来筹钱、运送物资。朱枫这个名字,是她在皖南新四军里用的化名。
1940年,“皖南事变”前,朱枫被命令疏散回金华,接受了新知书店的紧急任务,到被日本人和伪军控制的上海去买印刷物资。因为钱不够,她卖了家里传下来的三克拉钻戒,免费支援了革命出版事业。
“皖南事变”的时候,朱枫的丈夫朱晓光被关在上饶集中营,朱枫代表组织三次进敌人的营地,去看望丈夫还帮他成功逃了出来,一路护送他去桂林继续搞革命工作。
1944年,朱枫跑到上海,参加新知书店驻沪办事处筹备的“同丰商行”,因为里面有叛徒告密,朱枫被抓了。在监狱里受尽了严刑拷打,后来被组织救了出来。她又冒险回到被查封的“同丰商行”,从二楼会计室拿回了支票和账本,救出了好多被抓后又放出来的同志。
1945年,朱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香港这些地方做秘密战线的工作。
受命赴台英勇就义
1948年深秋,为了迎接新中国,朱枫带着儿子被调到上海地下党在香港办的合众贸易公司,做党的财经工作和秘密交通任务。就在朱枫马上要回内地和家人团聚的时候,她爽快地接受了去台湾潜伏的任务。走之前,她把孩子送到了安全的大后方。
朱枫通过继女阿菊的关系,以探亲的名义去了台湾。那时候的台湾是国民党“困兽犹斗”的最后老巢,朱枫每走一步都特别危险。她通过“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中将的联系,拿到了好多绝密的军事情报,送回了香港和内地。就在朱枫完成任务准备回家的时候,“台工委”书记蔡孝乾被抓后叛变了,在台湾的中共地下党组织被彻底破坏了,朱枫在吴石的帮助下从台湾回到舟山,躲在沈家门存济医院,最后还是在定海被抓了。关押的时候,她特别坚强,宁死不屈,吞金自杀,可惜没死成。
被押回台湾后,朱枫面对严刑拷打,一个字都没说,用生命守护了党的秘密。1950年6月10号,台北马场町刑场,45岁的朱枫高喊“中国共产党万岁”,身中七弹英勇牺牲。和她一起被杀的还有吴石、陈宝仓、聂曦这些人。
据统计,在台湾白色恐怖时期,被国民党当局判刑的共产党员和老百姓至少有7550人,被判死刑的超过1100人,还有好多人被秘密杀了。
潜伏岁月里的那些暖心家信
朱枫一生在秘密战线上惊险刺激的同时,也把对亲人最深的牵挂、对信仰的忠诚,写在一封封家信里。
孩子在学校住读已经一个月了……老师们都夸他们活泼又聪明,你们听了肯定特别高兴。等除夕我也放假的时候,准备接他们来我这儿住三天,带他们去看电影。——这封是写给丈夫朱晓光的信,写于天津解放后的第三天。
我经常想起在霞浦路喝菇粥,在五岱洋种菜挑粪,嘉陵江边晚上黑漆漆的时候,你从安乐旧木桥边等我,在集中营看你时的感觉,还有从宪兵队出来后你对我的感情……——这段深情的话,出自朱枫写给朱晓光的一封长信。
信里,朱枫“提醒”当时有肺病的丈夫:每个人(当然是指的好人和健康的人)都是新中国最可靠的宝贝,现在和将来都需要他们发挥大作用,而这些宝贝不再只是自己的,你必须好好爱惜自己的身体!就像公家给你的宝贝要你负责保管一样。
1949年8月29号,朱枫写给朱晓光的长信里,表达了对丈夫的深情,也说想回上海工作,盼着和家人早点团聚,“但因为人手不够,工作没法交接,只好再等等,好在时间不会太长”。1949年9月24号,朱枫写给朱晓光的信里,表达了对六天后就要开国大典的首都的向往:“多有意思的地方啊!我也在远处想着,就是去不了,只能想想罢了。”过了几天,她又写信,“最近好多信从上海寄来,却没有我的,真有点失落。你一定以为我可能去了。那就在心里想着,想着,想着,一直等到见面的时候,会更高兴的”。
1949年10月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那天,朱枫给朱晓光写信,说收到家信特别高兴:“突然收到这么多信,真是太高兴了,‘家书抵万金’,万金哪能比得上!”1949年10月7号,朱枫要去台湾执行任务前,给爱人朱晓光写信说:“两个月后,我会带着更愉快的心情和“妹”(暗号:就是朱晓光)见面,还要告诉“沈女”(就是女儿朱晓枫)”,并坚定地说:“这个时候,个人的事先别放在心上,……更重要的事要先做。”
朱枫离开香港去台湾时,给家里写信:“这次去要待几个月,我会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你别担心。我不想把这件事告诉小枫或阿籣,免得她们挂念,也别跟别人说。”1950年1月14号,她在信里写道:“逸兄、慰姊:分开很久了很想念,遥祝你们全家都健康平安,“凤”(暗号)这个月要回老家一趟……多年不见真想念……”这是一个没能实现的回家日期,这封信也成为朱枫从台湾寄出的最后一封信。
来源:橙柿互动·都市快报记者 董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