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看记录
    • 关注公众号剧透更有味

    娱乐星闻 F1之后赛车电影门槛永久提高
    首页 娱乐星闻 电影资讯 F1之后赛车电影门槛永久提高

    F1之后赛车电影门槛永久提高

    在流媒体「杀死」电影院的论调甚嚣尘上时,一部以《F1:狂飙飞车》为名的电影,却成功把观众重新拉回了大银幕前。

    好莱坞最权威的媒体Variety已经确认,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电影《F1:狂飙飞车》(后面简称《F1》),正式超过了《拿破仑》,成了苹果原创电影里票房最高的。

    不光是票房,口碑上它也没得挑,不管是懂行的车迷还是普通影迷,都挺买账,成了今年特别值得聊的一部电影。

    有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好莱坞的赛车电影,早就被《速度与激情》那些大马力肌肉车,还有《极速车王》拿奥斯卡的光环给框住了,《F1》到底是怎么杀出重围的?

    答案就在它的“反好莱坞”劲儿上。

    它没靠更炫酷的CG特效,也没搞那些更离谱的剧情冲突,而是选了条更难走的道——对“真实”近乎偏执地还原,不计成本。这种较真儿,最后变成了一套没见过的摄影系统、写满赛车圈内部梗的剧本,还得到了整个F1围场(也就是赛车圈)的全力支持。

    这么说吧,《F1》能火,其实从开拍那天就注定了。

    ⚠️

    本文涉及大量剧透,请谨慎阅读

    ⚠️

    为了这真实感,花了3亿美元,可不是小数目

    好莱坞中生代导演里,约瑟夫·科辛斯基算是“实拍派”的狂热粉丝,他拍过《壮志凌云:独行侠》,向来对CG特效挺谨慎。所以在拍《F1》时,他又走了条更“笨”也更烧钱的路:砸3亿美元,把现实世界的感觉原汁原味地拍出来。

    这种真实感,首先体现在电影里的主角——那辆虚构的APX GP赛车上。很多电影里的“赛车”就是个样子货,底盘、发动机啥的和真车没关系。但APX GP不一样,它有颗“真心脏”,是辆实实在在的F2方程式赛车。更重要的是,背后有真·F1世界冠军车队撑腰——梅赛德斯-AMG。

    ▲ 电影里的 APX GP 车队赛车

    这支冠军车队把F2赛车底盘、发动机都深度改装了,还给它装了符合F1标准的空气动力学套件。这意味着布拉德·皮特开车时,对抗的是真实的物理惯性,得用真动作去应对悬挂的每一次压缩和回弹。这样一来,他的表演就有种在绿幕前装不出来的真实感。

    不光赛车逼真,剧组还干了件前所未有的事:直接进了真实的F1围场。在制片人刘易斯·汉密尔顿(对,就是那个七届世界冠军)和F1CEO多梅尼卡利的帮助下,制作团队能在2023到2024赛季,横跨两大洲的14个真实大奖赛周末现场拍摄。

    从英国的银石赛道到意大利的蒙扎,从比利时的斯帕到美国的拉斯维加斯,电影画面和真实比赛完美接在一起,这以前可没有赛车电影能做到过。

    ▲2023 年英国大奖赛,《F1:狂飙飞车》拍摄现场

    赛车离开赛道后,也不是摄影棚搭的布景。剧组还前所未有地进了车队研发中心——电影里APX GP车队的总部,直接用了现实中超有名的迈凯伦技术中心(MTC),CEO办公室里,甚至能看到那辆经典的红白涂装迈凯伦-本田MP4/4的展车。

    而那些关于赛车空气动力学研发、风洞测试这些关键场景,直接在传奇车队威廉姆斯的真实风洞里拍的。有意思的是,为了防止威廉姆斯车队借机给自己的赛车研发找好处,监管机构国际汽联(FIA)都派人现场盯着。

    ▲ 电影中的风洞测试

    这种以前从没有过的开放态度,就是整个F1圈子对这部电影真实性的认可。

    如果说硬件是真实感的骨架,那对F1“软件”——也就是规则的精准理解,就是它的灵魂。导演把“空气动力学”这个听着挺专业的词,变成了推动剧情的关键。

    比如主角桑尼要求赛车得擅长在“脏空气”(Dirty Air)里跟对手缠斗,这可不是随便说的台词。它说的是F1比赛最头疼的地方:前面赛车屁股后面会有一股乱流,过弯时会严重影响后面赛车的抓地力,导致后面车想跟住、想超车都特别难。

    导演科辛斯基还把“尾流”(Tow/Slipstream)的战术价值演得很生动,让观众能直观看到,后面车怎么像搭便车一样钻到前面车的“空气隧道”里,减少阻力,直道时速度更快。这些细节让电影里的赛车场面不只是一味比谁快,而是变成了一场场看得懂的技术较量。

    电影里比赛策略的呈现,也不只是简单“进站换胎”那么表面。

    ▲ APX GP 车队在赛道上搭了维修区,还有专业换胎工

    桑尼在匈牙利站非要换圈速快但磨损也快的软胎,和车队工程师吵起来的那场戏,堪称全片经典。当然了,现实中比赛一般不会这么干。

    除了赛车、场景、这些专业知识,要把赛道里外的较量真实拍出来,团队还得解决一个看似不可能的难题:怎么让摄影机真正“坐”进F1赛车的驾驶舱里?

    ▲ 电影中许多赛车画面都来自真实比赛的 POV 视角

    导演科辛斯基的目标,是让观众的感觉和车手完全一致,不只是个远远看着的旁观者。

    根据索尼官方的技术访谈,就算是给《壮志凌云:独行侠》开发的先进摄影系统,对追求极致轻量化、空间特别小的F1赛车来说,还是太重、太大了。也就是说,开拍前,世界上根本就没有能实现导演想法的摄影设备。

    所以,答案是“发明”一套,而不是“选”现成的。为此,团队搞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混搭。他们分头行动:一边和索尼合作,用顶级的“威尼斯”(CineAltaV)电影摄影机,开发了一套分体系统,把感光元件和镜头做成超小的探头,塞进驾驶舱拍演员的表情;另一边,更绝的是,把iPhone的核心零件拆了重组,用来复刻F1官方转播里那个标志性的车顶T-Cam机位,主要为了好用,和后期剪辑能完美对接。

    ▲iPhone 改造的 T-cam 摄像机. 图片来自:Wired

    这个发明过程可不顺利。主创团队说,第一次测试时,赛车剧烈的震动直接“震坏”了很贵的稳定云台,赛道上飞起来的砂石也把镜头糟蹋得够呛。但就是这种不计成本的试错和调整,最后达到了一个核心效果——让摄影机成了运动的“参与者”。

    正是这种零距离的参与感,才让电影有了最珍贵、也最让人震撼的真实感。

    汉密尔顿给车迷的“悄悄话”

    B站赛车UP主Chester117有个挺有意思的看法:他觉得电影里很多关键情节,都和制片人、F1七冠王汉密尔顿的职业生涯高度相似,像是他“偷偷塞进去的个人回忆”。

    电影里战术的还原,不是随便糊弄一下。从桑尼在暖胎圈故意放慢,给对手轮胎“降温”的小算计;到车队指令里假装要进站,骗对手也进站;再到主角和队友内斗时,硬把对方往墙上挤的开车风格,都让车迷看到了真实赛车圈的影子。

    剧情到高潮时,电影还大胆“重现”了历史,碰了碰车迷们印象深刻的名场面。最让人捏一把汗的,肯定是车手皮尔斯在蒙扎出的大事故。这一幕巧妙地合了两件真事:一是2019年F3车手佩罗尼在同一个弯角,压上路肩飞起来的惊险画面;二是2020年格罗斯让在巴林大奖赛,赛车断成两截、烧着大火还奇迹生还的经历。

    ▲ 2019 年蒙扎赛道,F3 车手亚历克斯·佩罗尼(右上角橙色赛车)

    ▲2020 年巴林大奖赛,格罗斯让赛车碰撞后起火

    电影也没少写人性的好和坏。桑尼不管三七二十一停车救对手,让人想起车神塞纳1992年比利时站那仗义出手。而剧情里说到故意撞车制造安全车,给队友谋福利,又指向了F1近代史上最大的丑闻之一——2008年新加坡“撞车门”。

    不过,上面这些历史致敬,可能都只是开胃小菜。电影真正的核心,藏在最后一幕的结局里。对熟悉F1的车迷来说,整个最后一幕,都能看成是制片人汉密尔顿对自己职业生涯最大遗憾——2021年阿布扎比大奖赛——的一次“改写”。

    ▲ 2021 年阿布扎比大奖赛,汉密尔顿被维斯塔潘超越

    现实中2021年,那次争议很大的安全车流程让汉密尔顿丢了冠军。电影里,导演用了一次红旗中断比赛。这不仅是规则上更明确,当时很多人也觉得更公平,更重要的是,它启动了一条关键规则:红旗期间,车队可以修赛车。这让主角本来没戏的比赛,又有希望了。

    更关键的“改写”在轮胎上。红旗让主角能换一套新胎,和对手站在同一起跑线。这直接改写了2021年汉密尔顿在现实里的绝境——当时他开着快磨废的旧胎,只能眼睁睁看着后面换上新胎、势头正猛的维斯塔潘。

    电影,最终给了现实中没机会发生的一场公平较量。

    正是这些满满的彩蛋,让《F1》完全超出了普通体育电影的范畴。它不只是展示一项运动,而是像赛车圈内部的人,和F1真实历史、忠实车迷的一次对话。

    ▲ 电影中的斯泰纳

    对懂这些的观众来说,电影带来的不只是娱乐,更是一种夹杂着遗憾、理解和理想主义的复杂感受。

    好莱坞这次,专业得前所未有

    如果说电影里的彩蛋是给车迷的“加密信”,那在讲故事上,《F1》回到了一个更经典的套路,想和更多观众产生共鸣。

    电影的故事内核,就是咱们熟悉的“老将出山,带天才新人”的体育电影套路。但它厉害的地方,就在于把这个套路玩出了新花样。

    电影里,主角桑尼和新秀皮尔斯的核心矛盾,不是表面的嫉妒或者私人恩怨,而是一场关于“怎么才能赢比赛”的深刻理念碰撞。桑尼是“模拟时代”的“直觉派”,靠身体本能、轮胎抓地力的细微感受和几十年攒下来的临场经验。皮尔斯则是被海量遥测数据和赛车模拟器“喂大”的“数据派”原住民,信科学分析和精准执行。两个人物的戏剧张力,就来自赛车运动本身——经验和数据,哪个更重要?

    当然,在整体高度真实的情况下,电影也为普通观众的理解和剧情节奏,做了一些必要的妥协。比如,电影里出现了领跑赛车开DRS(可调尾翼),还有主角排位赛后替队友上场比赛这些情节,在真实F1规则里都是不允许的。

    但这些小毛病完全可以理解,创作者就是为了让剧情更流畅,故意简化了,不影响整体。

    当物理层面的极致真实、文化层面的深度共鸣、还有叙事层面的真诚克制这三者合在一起,一部真正伟大的体育电影就诞生了。它用近乎工匠精神证明,在CG泛滥的时代,来自现实世界的真实感,依然有最震撼人心的力量。

    不过,现实有时候比电影还梦幻。就在昨晚(7月6日)的F1英国大奖赛上,索博车队37岁的德国老将霍肯伯格,打了239场大奖赛,等了整整十五年,终于奇迹般地第一次站上了领奖台。他在雨里说“等这一刻太久了”的时候,全世界观众都好像看到了电影里桑尼·海耶斯的影子。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闪婚老伴是豪门老年微短剧围猎父母
    下一篇
    豆瓣91分所有女孩都给我去看

    评论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