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园弄·悬案》的内地定档预告跟一般的预告不一样,它是专门为拍预告做的短片,看得出来电影宣传挺卖力的:深夜,狭窄的居民楼里,我们跟着一个没露脸的女人脚步匆匆下楼,她拎着个皮包,包里好像装了什么吓人的东西,因为血从包里渗出来,滴在台阶上了。
在正片里,我们会知道,这个女人叫詹周氏,她趁老公睡着的时候把他砍死,还砍成了十六块,包里装的就是其中一块——她老公的头颅。她为了让老公死无全尸,一定要把头丢进苏州河,彻底斩断俩人的“前世孽缘”。为啥要这么狠心?一个女人为啥要杀老公?这就是电影想挖的真相。
扔头这段虽然是电影里加的戏剧性情节,但故事真有原型,就是“民国四大奇案”里的“酱园弄杀夫案”。这案子之前拍过一次电影:1984年的《杀夫》,吴念真编剧,改编自李昂根据这个案子写的小说,是台湾电影史上的重要作品。而《酱园弄·悬案》跟以前台湾新电影那种朴素、写实的风格完全不同,它请了一大堆内地大牌演员,从立项到现在都八年了,可以说声势浩大、野心勃勃。
这支预告片里,虽然没有一个镜头是从正片里直接拿出来的,但电影里特别讲究造型的美学风格,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高级”感的光影,配上历史或悬疑电影常用的蓝青色调,规整又角度很刁的构图,还有剪辑点和音乐卡得特别准。就像市面上那些风格化的民国电影一样,陈可辛也尝试通过搭景和造型设计的方式去想象那个时代。
预告片里,女人拎着装头颅的皮包走时,不是一个人。每过一个拐角,都站着电影里的一个角色在等着、看着。一次深夜抛尸行动把故事里的人物都串起来了,既介绍了人物,又制造了悬念,这是一箭双雕的预告片思路。
不过更主要的一个目的,肯定是让电影里的大牌演员能在预告片里一个个出场:赵丽颖、杨幂,还有演詹周氏的章子怡——这三位女演员在电影里的表现,是《酱园弄·悬案》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章子怡 饰 詹周氏
公平地说,在正片里,演员们演各自角色时都还挺到位的,比她们以前演的角色都有突破:杨幂演詹周氏的狱友王许梅,是个风尘女子,但既精明又贴心的老大姐;赵丽颖演作家西林,是在日伪政府高层混着,但心里还存着良心的知识女性,她在报纸上登了给詹周氏辩护的文章,成功扭转了庭审局面。
整部电影里最核心的角色,也是最难演、最出彩的詹周氏,章子怡成功让观众记住了她的样子:脸上虽然长满了斑点和伤疤,但淡眉毛下的眼神特别有劲儿,像野兽一样,她的特写镜头总是电影里最有情感力量的时刻。
不过,好电影需要好演员,但光靠好演员拍不出好电影。因为《酱园弄·悬案》太追求造型了,导致演员的表演更像是成了那种“很酷很深沉”的视觉造型的一部分,而不是真实表现出人物复杂的内心。
这就让再精彩的表演,看上去也常介于用力过猛和故弄玄虚之间,不是藏着巨大秘密,就是背着沉重痛苦——当然,抗战胜利前夕,历史洪流碾过每个人,时局可能本来就这样,但电影太沉迷这种氛围了,就像电影里很多特别地道的上海方言台词一样,对某种“腔调”太执着了。
整部电影下来,每个演员都有能截图当剧照的、生涯级别的造型,但电影本身却变得拥挤不堪又重点不清。
赵丽颖 饰 西林
杨幂 饰王许梅
而且,为了维持这种造型的张力,电影的结构也绷得太紧了,不断用闪回和非线性剪辑制造紧张感,但少了该有的松紧停顿,再加上反复响起的主题旋律和各种夸张音效,看下来就像片头预告没结束似的,那种预告片式的造型思路一直延续到了正片里。
某种程度上,这部电影确实像超级加长的预告片,因为去年戛纳展映后,电影重新剪辑,拆成上下部发行,现在的《酱园弄·悬案》只是全片前半部分,故事重点和谜底都留到后半部分。上半片尾字幕后还有段“下集预告”,观感和正片差不多,足见它的大型混剪性质。
抛开这种形式上有点做作的“深度”姿态,《酱园弄·悬案》讲的东西并不复杂。詹周氏长期被老公家暴,最后走投无路杀了老公解脱。她的遭遇引起其他女性的同情和帮助,和她们命运产生共鸣;而一些男性角色,尤其是雷佳音演的警察薛至武,作为反面角色和詹周氏的抗争形成对峙。
一桩耸人听闻的谋杀案逐渐露出悲剧底色,带出动荡时代的众生相,这是史诗时代群像剧常见的选题——要是杨德昌或罗伯特·奥特曼来拍,该多精彩。但陈可辛的野心既太大,又太小,有这么多角色、这么广阔的时代背景,他却把重点完全放在詹周氏和薛至武,或者说章子怡和雷佳音的对手戏上。这让观众不满,觉得后者戏份太多,抢了前者番位,把大女主戏变成了大男主戏。
雷佳音 饰 薛至武
不过,要是《酱园弄·悬案》真能从这组对手戏中以小见大,也算种思路。但问题是,电影里的女性主义主题,虽然经过情感渲染和群像铺垫,很大程度上还是口号式的,得靠一些为了制造经典台词写的情节:王许梅不识字的詹周氏强调,一定要认自己名字这三个字(呼应英文名“She’s Got No Name”),詹周氏法庭上的抗辩,也是背西林写的文章。
另一方面,《芭比》和《好东西》之后,以苦难为基础的女性主义叙事不再有天然正义性了。比起反复说女性多受压迫、多悲惨,现在的女性观众更想看正面榜样和性别平等的理想图景。既然这样,一部重申旧时代女性苦难,却没提供应有思考广度和深度的作品,很容易被质疑是为了迎合市场、消费苦难的投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