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六 编辑:努尔哈哈赤
在《哪吒之魔童闹海》创造票房神话后的这3个月时间里,市场非但没有实现复苏,反而迎来了一场断崖式下滑。
猫眼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五一档(5月1日-5月5日),国内电影市场仅产出票房7.47亿元,较2024年的15.28亿元,同比减少了51.1%。总观影人次1889.5万人,较上年减少了44%,票房和观影人次双双腰斩。抛开受疫情影响严重的2020年和2022年,7.47亿元的票房成绩是近十年里的第二低的水平,仅略高于2016年的6.56亿元,考虑到当年假期仅三天,若看日均票房则今年直接是近十年的最低水平。
往前看清明档(4月4日-4月6日),市场表现同样惨淡。档期三天仅产出票房3.78亿元,较上年同比减少了59.4%。而整个4月,全国票房仅为11.97亿元,不仅是跌回到十年前的水平,甚至比2012年同期(15.9亿元)还低。自春节后至发稿日,国内市场累计上映93部电影,但过亿作品仅7部,且没有一部突破3亿大关。
中国电影市场的现状,确实让人挺揪心的。
五一档10部影片扎堆上映,但高口碑大片含量为0?
那问题来了,电影市场到底出了啥状况?是电影本身不行,还是观众不买账了?
从作品来看,五一档上映影片包含《水饺皇后》《雷霆特攻队*》《猎金·游戏》《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开心超人之逆世营救》《大风杀》《海底小纵队:海啸大危机》《人生开门红》《幽灵公主》《九龙城寨之围城》(重映),数量上有10部之多,且涵盖了人物传记、金融犯罪、喜剧、警匪、悬疑、动作、奇幻、动画等多种类型,按理来讲能够满足不同观众的各种口味需求。
可这10部片子,能同时满足“大制作”和“高口碑”这两个条件的,几乎一个都没有。
制作上,由于疫情的长远影响和上游电影投资方的资金回笼压力,国内大体量电影项目越来越少。而这些数量有限的大项目又往往会集中于春节档、暑期档等大热档期,清明档、五一档这种“小档期”往往由中小体量作品“挑大梁”。
五一档作品中投资体量最大、唯一称得上大制作的无疑是漫威的《雷霆特攻队*》,该片成本达1.8亿美金(约合人民币13亿元),且在海外的口碑还算不错。但考虑到近年多部好莱坞超英大片质量堪忧,加之本片主角多为二线角色,对中国观众的吸引力确实不太大,档期五天总票房6483.3万元,仅略高于上映三个月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其余作品的体量都相对较小,根据相关媒体的数据,五一档投资体量最大的国产影片为1.5亿元的《猎金·游戏》,也算不上大制作。
口碑上,五一档评分最高的作品是8.9分的《幽灵公主》,考虑到其是宫崎骏1997年的旧作,且相对于前几年上映的《千与千寻》《龙猫》等作品而言在国内观众中的知名度相对较低,预测最终1.06亿元的票房已经挺不错了。7.2分的重映作品《九龙城寨之围城》去年五一才上映,重映的票房号召力就更不用提了。
8部新片的整体评分多在6-7分之间,不算低但也无口碑佳作。其中豆瓣评分最高的还是投资体量仅2000万的小制作《大风杀》。尽管口碑不错,甚至顶着北影节天坛奖最佳影片入围作品的光环,但相对文艺的故事表达有点曲高和寡,不太接地气,加之过低的排片,口碑的助力也难成票房黑马。
五一档票房表现最好的两部作品《水饺皇后》和《猎金·游戏》分别为6.6分和6.3分,只是刚刚及格的水平。更何况一部是故事挺平淡的人物传记电影,一部是套着模板的流水线犯罪片,因而也难以吸引观众走进影院,两部作品的档期内票房也仅有1.92亿和1.34亿元,不足2024年头部作品档期内票房的一半。
所以总的来说,五一档的片子确实扛不起来,票房“腰斩”也算是有原因的。
电影市场票房遇冷,要怪就怪观众!?
那观众就没点责任吗?当然有。
一方面,要怪就怪观众“看不起”电影。现在整体经济不太好,大家花钱都挺谨慎的,可电影票均价还是40多块,再加上看电影要花的交通费、吃饭钱,还有时间成本,这么一算,看电影这事儿性价比确实不太高。
而较高的观影决策成本又使大多数观众都是在对新片网络反馈观望后才决定是否观影,这种决策机制无疑会导致电影市场"马太效应"的加剧,即那些网络热度高、口碑良好的影片将凭借用户自发传播形成一波接一波的观影热潮,而缺乏前期口碑积累的中小成本影片,即便具有一定艺术价值,也可能因讨论量不足而被淹没在信息洪流中。比如说在五一档7.47亿元的票房成绩中,上映超过3个月且排片不足的《哪吒2》仍贡献了6445万元,在一众作品中排名第六,且场均人次(10.2)还排在第一。
另一方面,要怪就怪观众现在的娱乐方式太多了。比如游戏、短视频、直播、短剧、旅游、音乐节、演唱会这些,都能让人开心,有些甚至比电影还让人满足,花钱又少,还更有社交属性,能发朋友圈什么的。
在电影票房“腰斩”的时候,五一全国国内出游人次有3.14亿,比去年多了6.4%;花了1802.69亿元,涨了8.0%。全国营业性演出(不算娱乐场所的)票房21.59亿元,涨了3.6%;看演出的人1031.59万,多了0.47%。其中,5000人以上的大型演出票房12.12亿元,涨了5.12%。
在电影五一档“档期效应”越来越弱的时候,短剧的“档期效应”却越来越强。比如五一期间,红果短剧平台上架了近100部短剧,其中热度超过5000万的快有10部,两部爆款短剧播放量破了10亿,《栀栀复栀栀》上线前就有110万人预约,比五一档所有电影的想看人数加起来都多(票房冠军《水饺皇后》在猫眼和淘票票上的想看人数加起来才29万)。
电影票房遇冷,说到底还是观众不愿意花钱了。可有些电影行业的人却搞反了——光想着复制那些卖座电影的套路来赚钱,内容质量和服务升级却不上心。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可能靠一时的炒作或流量赚点钱,但在观众越来越理性、审美越来越高、看电影成本越来越高的现在,肯定长久不了,甚至会毁掉整个行业的生态。
可以说,现在各行各业都在“卷”,电影行业却有点“躺平”了,挺让人遗憾的。对观众来说,要是电影给的娱乐体验变差了,跟不上时代,那自然就会被大家抛弃,变成小圈子自己玩的东西,甚至像戏曲一样变成“非遗”。没人想看到这种结果,但能改变现状的,只有电影行业自己。
从哪吒爆款到市场寒潮,中国电影需要的不只是“孤勇者”
那中国电影要怎么自救呢?
首先,大制作太重要了。现在电影市场受“马太效应”影响,资源和关注度都往头部集中,冷热差距越来越大,市场波动也明显。可越是这时候,大制作的价值就越突出。看看全球票房前100的电影,几乎全是好莱坞大制作的。好莱坞成功的秘诀,就是砸钱、用顶尖技术,做出让人震撼的视听效果。
从震撼的特效到沉浸式的音效,这种独一无二的感官冲击,是电影区别于短视频、网文等其他形式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电影院能留住观众的关键。大屏幕把光影艺术做到了极致,让观众感觉像进了另一个世界,这种只有电影院才有的沉浸感,就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比如《哪吒2》,后期票房虽然每天降,但特效厅一直很稳。现在它的IMAX票房超过1.59亿美元,全球排第六。作为一部非IMAX电影,居然把全球动画电影的IMAX纪录提高了四倍。
而且《哪吒2》的票房神话也说明,中国电影市场够大,只有市场够大,顶级大制作才会被资本看好。所以就算现在以后一段时间,国内市场可能还会缺好片,但我相信《哪吒2》这个标杆能吸引更多钱进来,最快三年后就能看到效果。
其次,光砸钱不够。中国电影以前也走过弯路,大制作视效烂片一堆,最后被观众抛弃。现在观众越来越理性,作品的缺点会明显影响票房,动画电影里画面好但故事烂导致票房翻车的例子多了去了。所以像《哪吒》导演饺子那样,五年磨一剑,各方面都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还有背后的创作规律,才是行业需要的。
观众终究是为好内容买单,只有用创新、各方面都优秀的作品打动观众,让大家想看电影,电影行业才能走出困境、重新站起来。《哪吒2》起了带头作用,但一部《哪吒2》远远不够。
再次,大制作毕竟要花大钱,就算在好莱坞,能拍这种高成本电影的也就几家大公司。所以电影市场还是中小成本片子为主,但这些片子能满足的需求,越来越没什么不可替代的,所以对创作者的要求更高。但中国电影市场够大,意味着只要吸引一部分观众,票房就能很不错。尤其是互联网让人分化了,现在观众的口味和喜好越来越多样化、圈层化,中小成本片子如果能抓住当下的热点,反映一些核心圈层观众的真实困境,戳中他们的痛点,让他们有共鸣,还是有希望票房超出预期的。
万达/光线/路画纷纷布局,IP运营将成为中国电影的破局关键?
最后,本文还想补充一个思路:电影收益得多元化。
长期以来,票房一直是电影行业最直接、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但电影作为潜力很大的IP资产,在周边衍生品、授权商品、文旅融合这些领域,商业价值巨大。比如好莱坞,成熟模式下票房只占总收入的30%,衍生品、授权合作这些能占70%甚至更多。可中国电影市场,票房和非票房收入比例一直不平衡,甚至有9:1、99:1这种极端情况,说明产业盈利结构太单一,太脆弱了。
现在中国电影市场波动大,积极搞多元化收入,不仅能分散风险,提高抗风险能力,还能推动以IP为核心的电影产业链往深了发展。通过做电影衍生品、授权影视元素搞跨界合作、建影视主题文旅项目这些,搭起多层次、立体的盈利体系,最终让产业价值最大化。
其实,这几年潮玩、谷子、卡牌这些“情绪经济”火了,很多影视公司也开始加大下游衍生授权业务的布局,甚至开始改变自己的定位。比如昨天万达电影发公告说,旗下子公司影时光要和关联方儒意星辰一起投资潮玩公司52toys,总共投1.44亿元,占股7%。
更早之前,万达电影在互动平台还说,旗下时光网要做IP全链路运营和产业整合,现在全国已经开了30家“时光里艺术商店”,卖500多种衍生品。公司还会通过自己研发、授权联名等方式建IP库,吸引年轻人消费,提高非票房收入,减少对电影大盘的依赖。具体来说,万达要从四个方面做IP业务:一是围绕《聊斋:兰若寺》(追光动画的,今年暑期上映)、《蛮荒禁地》这些影片,做周边衍生品。二是孵化香薰蜡烛、AI玩偶这些自有品牌。三是签约全球艺术家,上线独家潮流艺术品。四是和腾讯、网易的游戏IP,还有“小马宝莉”、“三丽鸥”这些顶级IP,一起推联名衍生品和营销活动。
光线传媒在《哪吒2》上映前就规划了潮玩、手办、卡牌、出版物这些衍生品,想拓宽盈利渠道,建完整的IP全产业链变现模式。4月末的投资者活动上,光线还说要转型,从“高端内容提供商”变成“IP创造者和运营商”,在IP运营上发力,摆脱对票房的依赖。2025年一季度,IP运营已经给公司赚了几亿。
未来,光线重点要搞谷子、游戏、卡牌、品牌店、主题乐园这些业务。谷子方面,《哪吒2》的衍生品已经做了30个品类、200多个产品;游戏方面,主要做3A游戏,正在组建游戏公司,计划三年后出第一款游戏;卡牌方面,同时做收藏卡牌和TCG卡牌,有专门团队研究方案,今年内启动;品牌店方面,今年内推第一家线上店,不断出新设计新产品,维持IP热度,明年开第一家线下店;主题乐园方面,正在和重点地区谈合作,想做成中国第一个像迪士尼那样的主题乐园。
路画影视更早,2023年10月就成立了IP运营品牌GuGuGuGu,从只做IP宣发向产业链更多环节扩展。2024年4月,GuGuGuGu还开了线下零售业务,现在全国有38家自营门店。值得一提的是,路画有很多影视IP资源,快速搞起了衍生品自研,现在自研周边占了货品的70%。除了做引进的日漫IP衍生,路画也开始布局国产动画IP了,已经和即将上映的《浪浪山小妖怪》《罗小黑战记2》《时间之子》合作,要围绕这些电影做特色自研周边。
结语:
总的来说,现在的中国电影正处在转型的关键路口。五一档、清明档连续遇冷,虽然反映了市场的阶段性困难,但行业的底子还在——头部影视公司已经敏锐感觉到市场变化,开始转型,积极探索怎么破局。
《哪吒2》的火爆和整体市场的遇冷形成强烈反差,这种矛盾其实难免。《哪吒2》是行业里的特殊情况,虽然好内容有很强的生命力,但中国电影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创作同质化、产业体系不完善这些毛病,绝不是一部爆款就能马上解决的。“后哪吒时代”,中国电影怎么走出困境、破茧成蝶,是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但产业转型升级肯定是个慢慢来的过程,需要时间和全行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