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杨 柳
由郑晓龙、曹译文执导,肖战、张婧仪这些演员主演的古装剧《藏海传》(剧照如图)自从播出后,热度一直很高,而且这部剧在迪士尼的流媒体平台上播了之后,还引起了香港、台湾那边还有海外观众的注意。故事说的是稚奴,由肖战演的,小时候家里被灭门,他忍了十年,改名叫“藏海”,回到京城来报仇。从《琅琊榜》《庆余年》到《莲花楼》《藏海传》,这类讲智谋和较量的剧其实不算新鲜了,那《藏海传》到底能带来些什么新东西?它能不能成为这类剧里的新标杆呢?
“技术流”主角
剧集一开始,讲的是大雍国管天文历法的最高长官蒯铎,由钟汉良演的,因为他手里有个叫“癸玺”的神秘东西的下落,被平津侯(黄觉饰)带着一帮人给灭了门。他儿子稚奴被一个戴面具的人救了,跟着好几个师父学本事,改头换面,忍了十年,后来改名“藏海”回到京城,慢慢在官场上有了名气。从刚开始报仇的心思藏不住,到后来在人际关系里巧妙安排,再后来明白除了报仇,人生还有更重要的东西,这部剧用报仇这条线,塑造了一个有成长变化的“成长型”主角。除了老套的讲法,这部剧还让主角靠“技术”来解决问题,比如建筑结构、机关暗道、天文定位这些,让剧的画面更有特色,观众看着也觉得新鲜。
不过,也有观众觉得《藏海传》里主角的计谋有时候太靠运气,逻辑上不够严密,还有人觉得揭开谜底的过程不够过瘾。但不管怎么说,《藏海传》在人物怎么设计、画面风格怎么弄、故事怎么讲这些方面,都做了不少尝试,这在一定程度上让这类剧的角色功能和情节发展有了更多可能性。
从朝堂到江湖
从《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到《琅琊榜》《庆余年》《莲花楼》,咱们国产古装剧里讲智谋的题材,从以前的历史正剧、很多人一起斗,到现在把不同类型的故事混在一起、用多线索来讲,一直在变化。创作者们在保持讲故事的核心的同时,也在不断找新办法。
2015年播的《琅琊榜》,是近十年来这类剧里的一部好作品。这部剧讲的是梅长苏(胡歌演的),一个看起来文弱的人,怎么给家里平反冤案、帮助好皇帝、振兴国家,它不靠激烈的打斗来吸引人,而是用比较含蓄内敛的方式展现力量的较量。剧里不怎么讲那种冷冰冰的算计,反而把“情义”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
还有一些剧通过把不同类型的故事混在一起,吸引更多年轻观众。比如《庆余年》,它虚构了一个小说里的世界,把有现代思维的范闲(张若昀演的)放到古代朝廷里,用幽默的节奏和“爽”的感觉抓住观众。2023年的黑马剧《莲花楼》,则把武侠、悬疑和智谋结合起来,它不是以传统的宫廷智谋为主,而是通过主角李相夷(成毅演的)为什么隐退、江湖上的旧案子、门派之间的矛盾这些支线,讲了江湖里的智谋故事。还有刘诗诗演的《掌心》,试着以女性为主角,叶平安(刘诗诗演的)组建了一个女性复仇小队,大家互相帮助,最后实现了自我救赎。
还没播的古装剧里,成毅演的《长安二十四计》还没播就火了。据说,这部剧讲的是谋士谢淮安(成毅演的)怎么报仇、在朝廷上和别人斗,可能会用“一计一局”的方式,每集讲一个计谋的故事。另外,杨磊导演的《太平年》,从一个小皇帝长大的角度来讲历史故事,用年轻人喜欢的“青春成长”方式来拍……这些新剧能不能打破原来的观众圈,形成新的审美标准,值得我们一直关注。
让“智斗”不只是噱头
古装传奇剧、古装智谋题材一直有一部分观众喜欢,是因为它们能在历史故事里反映出复杂的人性、理想和社会现实,有很多可以解读的地方。有评论人说,跟那些“快拍快播”的剧比起来,这类剧本来就难拍,制作周期长,需要很精密的故事结构,逻辑和人物动机要一环扣一环,还得经得起琢磨,情感和价值观上也要能打动人。这就从剧本的编写到场景的搭建、拍摄,都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仔细打磨。
近年来,很多古装剧都试着走不一样的路。从《庆余年》到《藏海传》,这些新剧在选什么题材、什么风格上各有各的侧重,创作者们试着通过把不同题材混在一起、角色设计更丰满、或者讲故事的结构创新,来探索这类剧的更多可能性。以后,怎么在保持这类剧的深度和吸引力的基础上,加入新的文化表达和美学风格,让“智斗”不只是个噱头,而是能延伸到人物命运和社会理想这些更深层次的东西,还是需要一直努力去做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