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看记录
    • 关注公众号剧透更有味

    娱乐星闻 伟大电影的经典永恒思想深度情感共鸣艺术价值文化传承
    首页 娱乐星闻 电影资讯 伟大电影的经典永恒思想深度情感共鸣艺术价值文化传承

    伟大电影的经典永恒思想深度情感共鸣艺术价值文化传承

    大旗虎皮

    不能相信影评人老说“伟大”这词儿——在英语里,“伟大”比咱们汉语用得勤,但没那么精准。

    要说哪种电影标准用得多,却又没人能说清,那大概就是“伟大”了。那到底啥叫“伟大的电影”呢?

    在我看来,康德对“伟大”的解释最有说服力。他说:所有跟它比的东西都不如它,就是伟大。想达到这种“伟大”,有两条道儿,一条叫“数学的伟大”,一条叫“力学的伟大”。

    《星球大战》

    按康德的说法,要是前者是那种经久不衰、大伙儿都传颂的经典商业片(比如《星球大战》),那后者可能是知识分子特别推崇的艺术杰作(比如布莱松的《巴尔塔扎尔的遭遇》)。

    或者,前者是波澜壮阔的历史大戏(比如贝托鲁奇的《1900》),后者是感人至深的小品(比如伯格曼的《呼喊与低语》)。不管咋分,这俩差远了,根本尿不到一个壶里,标准没法统一。

    《呼喊与低语》

    对多数人来说,他们心里的“伟大电影”,就是能让他们看得过瘾的“大厨”,一个劲儿地给嘴巴和眼睛塞好吃的。而对另一些人来说,伟大的电影是“巫师”,能让他们看得灵魂都飞起来。

    “伟大”这标准不是单一的,它就是“经典”“独特”“催人泪下”“激动人心”“过目难忘”这些词儿的另一种说法。当罗杰·伊伯特说一部电影“伟大”时,通常没啥具体标准,他就是提醒现在的年轻人:别光顾着眼前的电影,忘了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

    伟大本身不是个标准,它是从各种标准里提炼出来的,是对电影最高的敬意和热爱。“伟大的电影”不会按某个标准再拍出一模一样的。它一出现,立马就给电影立了新规矩。

    清单

    趣味

    和等级

    不管是人见人爱的大众经典,还是精英们推崇的杰作,差别就在“趣味”上。

    光凭趣味好坏难定一部电影“伟大”不“伟大”,所以趣味就得分个三六九等,于是杂志、影评人、理论家、导演或者网友搞的各种电影清单就冒出来了,比如“一生中必看的100部好电影”这种,到处都是。

    艾柯说,人天生就爱列清单,这是文化史的必然,是躲着不想想死法儿。清单就是按趣味排的座次。

    《驴子巴特萨》

    越是喜欢电影的人,越不能随便抓一部就看。这时候,“伟大影片”的清单或者“经典电影”的名录,就能在让人眼花缭乱的电影里,给你指条明路。

    清单就是用趣味定标准,再用标准把趣味坐实。所以电影清单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谁列的清单,以及他啥趣味。

    电影理论家老告诉你哪些电影“重要”,巴赞在《电影是什么》里推了很多对现代电影语言发展特别关键的片子,但“重要”不等于“伟大”。

    《诺斯费拉图》

    一部对某个话题特别重要的电影,不一定就是伟大的电影。克拉考尔在《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里,对茂瑙的《诺斯费拉图》就一笔带过,德勒兹觉得爱森斯坦的《恐怖的伊凡》就是平庸货。

    恐怕也不能信导演的话。伯格曼说安东尼奥尼就两部好电影,戈达尔还嘲讽斯皮尔伯格呢——能拍出伟大电影的导演,不一定比影评人更公平地列“伟大电影”单子。

    甜美

    而有益

    一般人说“伟大的电影”,其实是想说两件事:一是让你分清电影商品和电影作品,二是劝现在的观众,别光沉迷于当下的电影,忘了电影以前的辉煌。

    喜欢的人多的电影,不一定伟大。好莱坞流水线出来的电影,用妩媚的表情和撩人的身材,一个劲儿地满足咱们的感官欲望,而“伟大”这词儿(因为它啥都沾边儿),偏偏就把这种享乐主义的权威给砸了。

    《潜行者》

    贺拉斯说,诗的作用是“甜美”又“有益”。伟大的电影也一样。电影得让人看得爽,也得有教益,是美学的也是政治的,是玩儿也是活儿。

    可能对普通观众来说,《电影手册》选的“史上最美的100部片子”,或者罗杰·伊伯特“伟大的电影”专栏提的电影,都太晦涩,看不下去,但他们还是能在这些片子里找到“伟大”的片段。

    比如塔科夫斯基的《潜行者》结尾,桌上自己动的水杯,或者《镜子》里一下子就没了的水痕,这些让人惊掉下巴的电影特技,跟《阿凡达》里的壮丽奇观有一拼。

    《镜子》

    好电影是有益的,像治心灵的灵药。卡尔维诺说,经典就是那种第一次读像重读,每次重读又像第一次读的作品。

    一部电影要是总让你想再看一遍,而且每次看都能发现新惊喜,那它就是伟大的电影。

    《美国往事》

    英国影评人德里克·马尔科姆觉得,经典电影唯一的标准就是:一想以后再也看不到这片子,就受不了。《美国往事》把破碎的友情、修不好的青春,装在漂亮的记忆盒子里,摆在全是背叛的烂摊子里,这就是电影的隐喻。

    电影把另一个世界的美好记忆,塞进咱们平庸的坏记忆里。

    伟大的电影给咱带来啥?用一种特别猛的方式,钻进咱的生命里,忘不掉,这样的电影自然是伟大的。

    一部电影就是一段咱没经历过的时光。伟大的电影总能用这个短得有限的世界,裹住咱无限漫长的平庸日子,让咱拿自己的回忆去给那些情节和人物浇水,从此俩世界就分不开了。

    《雨中曲》

    要是你跟生命里的某些东西一直有来往,那你就会变。啥都没变,那你就是个傻子。就像《你逃我也逃》或者《雨中曲》,伟大的电影不是那种让人看得眼睛发酸的刺激,而是戳心里,让人老想起来的会心一笑。

    伟大的电影感动咱,让咱脸上表情变多,这些表情就在咱脸上刻出皱纹,把咱的脸塑造成那样。它是一种说不清、没痕迹,但慢慢就有劲儿的力量。

    伟大的电影也能分享,它更存在咱和情人、亲人、朋友、学生之间……电影的记忆和咱自己的日子,一块儿织成一张大网。

    《低俗小说》

    晚年的罗兰·巴特说,作品本身没快乐,快乐是作者写的时候的快乐和读者读的时候的快乐合一块儿。一部伟大电影给咱的感动,总能跨过文化障碍和语言高墙,带着咱走到作者的快乐里去。

    《地下》《低俗小说》这些电影形式都很冲,但好故事也让形式给盖住了,最后总能达到最单纯的交流和乐趣。伟大的电影总想毁掉自己的形式,在咱和导演之间搭起愉快的聊天,分享当“上帝”的瘾。

    谦卑

    与邪恶

    伟大的电影很可能来自谦卑和渺小,来自恐惧和邪恶。就像《偷自行车的人》,就因为它谦卑、渺小,一个简单的故事搭起了父子情的模子,跟平庸的作品拉开了距离。

    当《科学怪人的新娘》里的弗兰克斯坦好心把小女孩扔湖里,当《现代启示录》雨林深处的科兹上校求着死,咱发现伟大的电影可能来自邪恶,是人性里救不了、悄悄烂掉的邪恶。

    《索多玛120天》

    很难说帕索里尼的《索多玛120天》是按美感或者道德拍的,但它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家发自内心的咒骂和抗拒,让它成了永恒的,像卡在嗓子里的刺。

    咱一边骂它、忘它,它一边帮咱认清自己和世界。伟大的电影可能是温顺的,像比利·怀德的《桃色公寓》,满心善意;也可能像《发条橙》那样愤世嫉俗,一个都不放过,甘愿当人民的敌人。

    现实的

    可疑

    电影让咱的生活停下来了,伟大的电影更强化了这种对现实的否定。世界不是咱天天过的那样,伟大的电影让咱发现,咱过得最多的日子是平庸和傻的,它缺奇迹,全是虚伪。

    《诺斯费拉图》里那种说不清的恐惧,《大都会》里对专制的批判,《天使爱美丽》里对生活的好奇,《后窗》里到处都是的悬念,《铁皮鼓》里刺耳的尖叫——恐惧、好奇、悬念和革命,伟大的电影用各种方式告诉咱:现实里的温饱和幸福,就是易碎的假象。

    《自由的幻影》

    好电影破坏因果逻辑,把好日子里的丑陋窟窿都露出来,让咱看见泡在物质主义里的生活全是假。布努埃尔的《自由的幻影》像放大镜一样,把那些坐在马桶上装中产礼节的贪婪和荒诞放大了,而《两生花》用神迹和通感反衬出生命和世界的脆弱。

    强大的想象力也是推翻现实的武器。虽然卓别林的《摩登时代》沾着现实的边儿,但它长久的魔力来自那神奇的、超乎常人的想象力;超越了现实的边界,蒂姆·波顿、特里·吉列姆电影里想象力的奇观,不都在嘲讽瘫痪的现实吗?

    咱问“伟大电影”的标准,盼着有人说说伟大电影的共同点,好像伟大的电影都差不多,平庸的电影各有各的平庸。其实平庸的电影才像,伟大的电影各有各的伟大。

    或许像贝尔纳·埃赞希茨说的,只有“没看过的电影”才是最伟大的电影:那些丢了、没拍出来、以后会出来的好电影。

    文中提及的电影

    1.《诺斯费拉图》(Nosferatu, a Symphony of Horror, 1922)

    2.《大都会》(Metropolis, 1927)

    3.《科学怪人的新娘》(Bride of Frankenstein, 1935)

    4.《摩登时代》(Modern Times, 1936)

    5.《你逃我也逃》(To Be or Not to Be, 1942)

    6.《恐怖的伊凡》(Ivan the Terrible, Part One, 1944)

    7.《偷自行车的人》(The Bicycle Thieves, 1948)

    8.《雨中曲》(Singin’ In the Rain, 1952)

    9.《后窗》(Rear Window, 1954)

    10.《桃色公寓》(The Apartment, 1960)

    11.《巴尔塔扎尔的遭遇》(Balthazar, 1966)

    12.《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 1971)

    13.《呼喊与低语》(Cries and Whispers, 1972)

    14.《自由的幻影》(The Phantom of Liberty / The Specter of Freedom, 1974)

    15.《镜子》(The Mirror, 1975)

    16.《索多玛120天》(Salo, or the 120 Days of Sodom, 1975)

    17.《1900》(1900, 1976)

    18.《星球大战》(Star Wars, 1977)

    19.《铁皮鼓》(The Tin Drum, 1979)

    20.《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 1979)

    21.《潜行者》(Stalker, 1979)

    22.《美国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1984)

    23.《两生花》(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que, 1991)

    24.《低俗小说》(Pulp Fiction, 1994)

    25.《地下》(Underground, 1995)

    26.《天使爱美丽》(Amélie, 2001)

    27.《阿凡达》(Avatar, 2009)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杨紫琼献声英文配音版哪吒2将于8月在北美和澳新上映
    下一篇
    藏海传热播大陆古装剧为何圈粉港台观众

    评论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