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西法尔
一
如果在某种极端情况下,有八十个人面临生命危险,但你只要杀一个人,就能救下他们,你会怎么选?
这就是电影的剧情:
英美情报部门发现一伙恐怖分子头目正在索马里聚集,打算用无人机发动一场斩首行动。就在行动要开始的时候,一个小女孩突然出现在了这场袭击的指挥者面前——她跟恐怖分子住隔壁,靠卖饼过日子。要是发动空袭,这个无辜的小女孩肯定逃不掉,会被炸死。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情况越来越紧急:恐怖分子已经开始给人体炸弹拍最后视频了,不管的话,不知道多少人会在恐怖袭击中丧命。行动的指挥者们发现自己陷入了古老的“电车难题”,为了空袭该不该打,争论了起来……
二
关于这部电影的争论里,有一种说法大概最没意义:“真实的决策才不会管平民死活,所以电影里说的道德困境根本不存在。”
或者更直白点说:“这部电影是伪善的。”
说这种话的人摆出一副专家的样子,其实面对道德难题,就是只敢当鸵鸟,不肯做选择。
要欣赏这部电影,就不能忽略它很棒的戏剧结构:几乎所有场景都发生在封闭的空间里,悬念一个接一个,还层次分明。英国人很会编故事,让人忍不住想给这个诞生了……的国家竖大拇指。
“电车困境”在人类社会中到处都有,就算观众不承认电影故事的真实性,也不妨碍他们像看寓言故事一样来看这部电影。
另一种观点和这种说法立场相反,但也一样空洞:“不管怎样,至少这部电影讨论了个引人深思的话题。”好像电影只是在讨论一个康德式的抽象问题,这等于把电影的批判立场给取消了。
三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这部电影是在“自黑”官僚体制,说它在紧急关头效率低、互相推诿。这种解读比前两种高级点,需要对民选政治和分权制衡有点了解,说不定电影创作时还真有“自黑”的成分。
但这种说法还是不算最贴切的评论,理由如下:
一、不是电影里所有官僚都在使劲甩锅,国务卿就坚持要打击那几个恐怖分子。
二、当官僚们第一次决定要授权打击的时候,无人机驾驶员却抵制了这个空袭行动,他用自己手里的权限驳回了空袭命令,而他只是个普通士兵,不是官僚。
国务卿之所以比其他同事更果断,不是因为他更有勇气,而是因为他是电影里唯一一个不用为自己的决定负责的政客——就算把小女孩炸得粉身碎骨,也没人会找他算账;而驾驶员之所以驳回上级的命令,是因为他是那个负责扣动扳机的人,不管事后会不会被问责,他都得面对自己的良心。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人性的常态。
全程看热闹的观众,走出电影院后尽可以指责政治家拿着选票却不把选民的事放在心上。换位思考,如果让他们事后站出来向媒体解释,他们里头最理直气壮的,也不见得敢当场做决定。
四
我敢说,那些主张果断动手的人里,确实有些人能毫不犹豫地扣下扳机,让这些人来当决策者,他们可能比电影里的官僚更“强硬”。
但“强硬”不等于勇敢。如果让那些喜欢标榜自己“政治不正确”的人来解释为什么要让无辜的人流血,他们肯定会把责任推给没办法避免的外部因素,说是迫不得已,或者辩解说当时是为了保护更多的人。
凡是不敢正视自己行为的,本质上都是怯懦。这种人就算嘴上说得再豪壮,人性上和电影里的那些官僚也没什么分别。
五
什么才叫“正视自己的行为”?
莎士比亚早就写过:
麦克白
杀了邓肯之后,他心里再也没安宁过,麦克白夫人怎么安慰都缓解不了他心里的痛苦。谁才算是“正视”?是良心不安的麦克白,还是理性冷酷的麦克白夫人?
面对电车难题,每个观众差不多都能凭本能做出选择,功利主义也能从各种角度来辩护,就像麦克白夫人小声说的:“去拿点水来,把你手上的血洗干净。”
可灵魂上的血迹不会随着时间变淡,在最终的好坏选择面前,人类的理性本身就是不完整的。
《天空之眼》里的各级官僚绞尽脑汁找一个又一个对自己有利的法律依据,就像快绝望的人拼命想抓住一根稻草,但再复杂的程序正义,终究没法完全抹掉个人选择的责任。
不仅选择的责任逃不掉,连选择本身也逃不掉,甚至不选择也是选择。不管是牺牲小女孩救大多数人,还是保全小女孩牺牲大多数人,都是选择,都得付出代价。
《天空之眼》里没说不能对恐怖分子头目搞“斩首”,没否定反恐战争,也没说要废除程序正义,它只是告诉我们,有时候选择有多重,可能重到全人类都承担不起,但它从来没说过我们不应该做选择。
遗憾的是,艰难的选择往往又是必要的。
电影最后还是为军事行动做了决定,但这不代表它给这个永恒的两难问题找到了一劳永逸的答案。
当我们每个人坐在电影院看这部电影时,心里都会做A或者B的选择,我们同样也不能说自己找到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