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纪世界:重生》
不久前,侏罗纪世界系列电影官宣要重启,新片《侏罗纪世界:重生》今年夏天就要上映了。
侏罗纪这个主题一直特别吸引人,它代表着来自远古的那种野劲儿,同时让人心里又怕又好奇——说不定人类根本不是地球的霸主;现在的地球,还有很多我们没见过的样子呢。
不过,在侏罗纪世界和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里,恐龙总被当成奇观来展示,像是好莱坞商业片里用来刺激观众的工具,很多时候更像奇幻怪兽,而不是自然生物,更像个消费符号。
那恐龙到底长什么样呢?
古生物学家迪恩·洛麦克斯博士在《地球前任霸主的2.3亿年:关于恐龙的十件事》这本书里,用不长但很精炼的篇幅,通过十个既有趣又有代表性的问题,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给我们展示了恐龙真实的样子:它们生活的时代和环境、怎么分类(比如看头骨和胯骨)、怎么知道它们的体型、颜色、吃什么、怎么动、怎么繁殖等等。还顺便纠正了一些常见的误解——为什么有些恐龙不可能出现在同一个地方,为什么翼龙不是恐龙但鸟类却是恐龙……
这本科普小书,既想了解恐龙新知识的成年人多了一个除了儿童绘本之外的选择,也给孩子们准备了三十多种恐龙的复原图,这些图既好看又科学。不管是小朋友还是大朋友,都能通过这本书了解恐龙,喜欢上恐龙。
“迅猛龙”只有火鸡大
让你马上说出五种恐龙的名字,是不是一下就能想到几个?伶盗龙(大家平时说的“迅猛龙”)肯定就在你脑子里,不光因为它是这一章的标题,它本来就是最有名的恐龙之一,几乎每本恐龙书里都有它,还是电影里的常客。
我给普通人讲恐龙知识的时候,总喜欢问大家最喜欢哪种恐龙,或者让他们说出五种恐龙的名字。这倒不是为了难倒他们(虽然有时候确实有这心思,因为我特爱看他们说出“翼手龙”或“鱼龙”的样子),而是我真的很好奇,哪些恐龙在大家心里留下了印象。
到现在为止,我还没遇到过有人把伶盗龙从自己的“五种恐龙”名单里去掉。可当你告诉别人,伶盗龙其实只有火鸡那么大,就多了一根长尾巴,很多人都会用怀疑的眼神看着你。
看得出来,他们在怀疑你是不是真的懂古生物:“这人真是古生物学家?他下一句就该说‘迅猛龙’还长羽毛了吧……”
问题在于大家对伶盗龙有误解,至少在流行文化里,它被画得跟一个成年人差不多高,虽然科学早就说了不是这样。伶盗龙被想得这么高大,可能要从《侏罗纪公园》说起,但其实电影里的那些“伶盗龙”根本不是伶盗龙,它们的原型其实是伶盗龙的亲戚,叫“恐爪龙”。
恐爪龙,Fred Wierum, CC BY-SA 4.0
恐爪龙,还是“迅猛龙”?
当迈克尔·克莱顿要找恐龙写进他的小说《侏罗纪公园》(1990年)时,刚好有位古生物学家在一本通俗恐龙书里说,恐爪龙和伶盗龙很像,应该都叫“伶盗龙”。但这没考虑到两种恐龙生活的时代不一样、发现的大陆隔得老远,而且身体结构也有很多不同。当然,当时的古生物学家没同意改名字。
克莱顿显然是受了那本通俗书的影响,还在小说里感谢了那位作者,他脑子里想的是一种跑得快、长着镰刀一样爪子、大小跟人不像火鸡的凶狠“伶盗龙”样子。
为了搞清楚这些恐龙怎么生活、怎么捕猎,克莱顿又当面请教了很有名的美国古生物学家约翰·奥斯特罗姆教授,这位教授就是发现恐爪龙的人,克莱顿也在小说里感谢了他。有意思的是,后来斯皮尔伯格拍电影时,他的团队还读了奥斯特罗姆写恐爪龙的几篇论文。
最后,还是“伶盗龙”这个名字赢了,它被写进了小说,后来又出现在1993年改编的电影里。
有人说,克莱顿就是觉得“伶盗龙/迅猛龙”(Velociraptor)这个名字比“恐爪龙”(Deinonychus)更酷、更吸引人,听着也更有威胁,所以才选了它。
好玩的是,电影开头那一段,是一群古生物学家在美国蒙大拿州挖伶盗龙的骨架,但其实这种恐龙的化石只在亚洲找到过。恐爪龙倒是一直只在美国发现,而且第一次发现就在蒙大拿州。
《侏罗纪公园》
“迅猛龙”并没有“小手手”或大块头
伶盗龙终于成了明星,我这个古生物学家觉得有必要说清楚:它灵活得根本开不了门,更别提拧门把手了。和电影里演的不一样,它没有那双臭名昭著、手心朝地的“小手手”。或者说,它的两只手是对着放的(就像你自己拍手那样),加上三根弯弯的钩子爪,特别适合撕开猎物。
伶盗龙的大小问题挺有意思,因为对很多人来说,“恐龙”俩字就等于巨大吓人。从这个角度看,在大家心里想,一只特别大的伶盗龙好像也挺正常的。
关于恐龙,最大也最普遍的一个误解,就是它们都特别大。
橙色 侏罗纪公园迅猛龙
绿色 真实蒙古伶盗龙
Di, CC SA 4.0
你去问任何古生物学家恐龙有多大,他们肯定会先说最大的一类,就是蜥脚类恐龙。这一类你也熟,它们是吃植物的大家伙,脖子尾巴特别长,里面有雷龙、腕龙这些恐龙界的明星。
虽然很难想象,但据可靠估计,有些蜥脚类恐龙能长到30米长,体重约70吨——差不多等于12头成年非洲象的体重加起来。蜥脚类才是真正的远古巨兽,里面包括地球上从古到今最大的陆地动物。和它们比,现在最大的陆地动物也就大象(最重)和长颈鹿(最高)了。
要说大型食肉动物,暴龙属还是排得上号的,它们能长十二三米,体重8吨,但现在肉食动物里最长的还得属长着背帆的棘龙属,比暴龙还长两米呢。
相比之下,现在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居然是北极熊,这事儿想想还挺搞笑。没错,就是北极熊。你想想暴龙和北极熊的大小差距,北极熊一般体重才半吨,身长也就2.5米左右。
当然,上面说的都是大家伙。但其实恐龙的大小差别可大了,很多恐龙特别小,就一只松鼠那么大。古生物学家从19世纪50年代就知道这事儿了,那时候刚发现了一种和鸡差不多大的食肉动物美颌龙,它在后来的几十年里一直被当成世界上最小的恐龙(你可以翻翻那些老恐龙书看看);现在呢,“世界上已灭绝的最小恐龙”这个头号已经有了好几个竞争者。
和美颌龙一样,这些小恐龙几乎都是小型食肉的兽脚类,但这类恐龙里也有像暴龙、斑龙这样的大家伙捕食者。
美颌龙,Nobu Tamura, CC BY-SA 3.0
长羽毛的“中华鸟龙”
因为这些恐龙很多大小差不多,一般三五十厘米长,古生物学家很难说谁才是最小的“凶兽冠军”,不过来自中国的耀龙最有可能。这种2008年才被命名的侏罗纪小恐龙体重才160克左右,身长25到30厘米(算上尾巴),大小和一只鸽子差不多。
耀龙,Nobu Tamura CC-BY SA 3.0
过去30多年,亚洲已经成了古生物学发现的热点地方。很多新发现让我们对恐龙的理解完全变了,尤其是它们长什么样这部分。
而真正让中国在世界古生物学舞台上露脸的大事,可能是1996年发现的第一只带羽毛的恐龙。如果你年纪大点,可能记得新闻里说过这事儿。我当时才6岁,估计还在玩我那些没羽毛的恐龙玩具呢。
它就是“中华龙鸟”,和美颌龙是亲戚。
中华龙鸟的化石来自白垩纪,保存得特别好,里面有原始羽毛(也叫“恐龙绒毛”)和软组织。它后来还成了第一只用科学方法还原了真实颜色的恐龙。
对锁在羽毛里的小色素(叫“黑素体”)的研究发现,它的毛色是橙红色加白色,尾巴上有条纹,脸上有像浣熊一样的“盗贼面具”。颜色还原还显示它身上颜色深,下面浅,这是一种叫“反影伪装”的策略。
中华龙鸟,Smithwick et al., CC BY-SA 4.0
不断发现,不断革新
我们接着说带羽毛的恐龙。你只要翻翻老恐龙书,或者在网上搜我们这位老朋友伶盗龙的图片,肯定能找到很多复原图,里面的恐龙都长着蜥蜴一样的鳞片,一点羽毛的影子都没有。但现在我们知道伶盗龙是有羽毛的,这多亏了在蒙古找到的化石。
2007年又有一项很牛的研究,它根据前臂上均匀长的一排凸起的“羽根节”,直接证明了伶盗龙有羽毛。羽根节在现在很多鸟身上都有,是大片翅膀羽毛连在骨头上的地方。这清楚地说明伶盗龙也有翅膀,但看它的大小和前臂比较短,肯定是飞不起来的。
它的翅膀可能用来展示,或者能帮助控制体温,还有可能帮它跑的时候保持平衡。总之,下次再看到伶盗龙的复原图没画羽毛,你就想象成有人拔了它的羽毛准备烤着吃吧。
像这种革命性的发现不光亚洲有。2017年,突然有消息说找到一只保存超棒的装甲恐龙(属于甲龙类),叫“北方盾龙”。骨头是在加拿大一个矿里发现的,这只恐龙保存得特别立体,看起来就像睡着了,或者变成了“木乃伊”。
证据显示,它的化石皮肤里锁了一些小色素,它的铠甲上还盖着角蛋白做的角鞘(角蛋白就是我们指甲和头发的那种东西)。保存下来的色素说明,这头恐龙是红褐色的,和中华龙鸟一样,也有“反影伪装”。
北方盾龙,Nobu Tamura, CC BY-SA 4.0
几乎每一年,古生物学都有个大发现,多多少少会改变我们对恐龙的想象。比如,现在带羽毛的恐龙已经发现几百种了,可就在30年前,一只都没发现过。恐龙的颜色现在成了一个正经研究领域,这事儿本身就挺让人兴奋的!
我特想知道未来20年还会出什么奇怪又厉害的新发现,它们肯定会一次次改变我们对恐龙的认识。
百页篇幅口袋书,便利的奠基性总览
全面讲讲恐龙的身体、长相、吃喝、繁殖这些事儿
适合所有人,帮你和娃更新恐龙知识,也圆了两代人的恐龙梦
中文版增配彩图别册,好读也好“看”
中华龙鸟的化石出自白垩纪,保存状况极佳,包含了原始羽毛(或叫“恐龙绒毛”)和软组织。它后来还成为第一只被科学方法还原了真实色彩的恐龙。
对闭锁在羽毛内的微小色素(称为“黑素体”)的多项研究显示,它的毛色是橙红加白色,尾巴上是一圈圈条纹,脸上有浣熊似的“盗贼面具”。色彩还原还显示它的颜色上部较深,下部较浅,体现了一种称为“反影伪装”的策略。
中华龙鸟,Smithwick et al., CC BY-SA 4.0
不断发现,不断革新
我们继续谈有羽毛的恐龙。你只要翻翻旧的恐龙书,或者在互联网上搜索我们那位老友伶盗龙的图片,一定会找到无数复原图,图中的恐龙长着蜥蜴般的鳞片,没有一点长羽毛的迹象。而我们现在知道伶盗龙是有羽毛的,这多亏了在蒙古国找到的化石。
到2007年又发表了一项漂亮的研究,
它根据前臂上均匀分布的一列凸起的“羽根节”,直接证明了伶盗龙是有羽毛的
。羽根节见于许多现存的鸟类身上,是大片翼羽的骨连接点。这清晰地指出了伶盗龙也有翅膀,不过就其体形和相对短小的前臂来看,它飞肯定是飞不起来的。
它的翅膀很可能是用作展示,或许还能控制体温,以及/或者帮它在奔跑时协调身体
。总之,下次再看到伶盗龙的复原图缺少羽毛,你不妨直接想象是有人拔了它的羽毛准备塞进烤箱。
像这样的革命性发现不仅出现于亚洲。
2017年,忽然有消息说找到了一只保存极好的装甲恐龙(属于甲龙类),叫“北方盾龙”
。遗骨是在加拿大的一座矿井中发现的,这头惊人的恐龙得到了三维立体的保存,看样子就好像睡过去了,或者化成了“木乃伊”。证据显示,它的化石皮肤中封锁了些许微小的色素,它的铠甲上还覆盖着角蛋白构成的角鞘(角蛋白就是构成我们指甲和头发的那种材料)。保存下来的色素显示,这头恐龙是红褐色的,并且和中华龙鸟一样,也呈现出反影伪装。
北方盾龙,Nobu Tamura, CC BY-SA 4.0
几乎每过一年,古生物学都会得出一项重大发现,在某种程度上革新我们对于恐龙的想象。
比如,现在长羽毛的恐龙已经发现了数以百计,而就在短短30年前还一只都没有。恐龙的色彩成为一个真正的研究领域,这本身就很令人兴奋!
我迫不及待想知道未来20年里还会出现什么古怪而奇妙的突破,它们势必会一次次改写恐龙的面貌。
百页篇幅口袋书,便利的奠基性总览
总览恐龙的身体发肤、食色生灭
全年龄友好,刷新你和娃的恐龙知识库,抚慰两代人的童年
中文版增配彩图别册,好读也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