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看记录
    • 关注公众号剧透更有味

    娱乐星闻 读完了《在人间》为何感觉没读完
    首页 娱乐星闻 电视资讯 读完了《在人间》为何感觉没读完

    读完了《在人间》为何感觉没读完

    相比于讨论《在人间》能不能看懂,更重要的是想想我们从里头找到了哪些需求和答案。

    作者|魏侨、编辑|丁宇

    “虚拟空间是啥?”“到底去哪了?”“他们待的是真实世界吗?”“人会和自己谈恋爱吗?”8集又高深又充满意象的情感剧《在人间》虽然播完了,但很多人看完有种“好像看了又好像没看”的感觉,故事的情节点和意象还在脑子里飘,社交媒体上到处都是大家不同的解读。

    《在人间》讲了贾小朵(赵丽颖 饰)和徐天(尹昉 饰)在虚实交织、人格多样的世界里迷失、告别,最后在爱里得到救赎、拥抱自己的灵魂的故事。没错,主角还是徐天,总导演兼编剧徐兵又带大家进了“徐天宇宙”。他的作品一向风格特别、叙事很大胆,这次显然更先锋、更冒险了。

    贾小朵(赵丽颖 饰)和徐天(尹昉 饰)

    比如,剧头三集看完让人有种“虽然没太看懂,但挺震撼”的感觉;再比如,本来就有赛博味的重庆,在光影变化下变得更迷幻了,正好和剧里想表达的精神世界对上了。

    观众像是被一步步带进故事的,看着像是“游戏玩家”的清醒视角,结果遇到的全是谜。那些老出现的角色到底是谁?他们啥关系?直到第五集石一本( 饰)出来,真相才揭开——所谓的虚拟空间,其实就是徐天被催眠后的意识牢笼,他想在意识搭的迷宫里治好自己,找个情感出口。

    石一本(周一围 饰)

    当徐天在虚拟空间里和自己分裂出来的人格“贾小朵”谈恋爱时,剧传统的讲故事方式全被打乱了。这正是《在人间》特别的地方——不按情节走,用情绪带着观众走。徐天在镜像迷宫里找啊、试啊、挣扎啊、摆脱啊,跌跌撞撞往前走,照见的正是咱们现代人灵魂深处那些不敢让人看见的小心思:对爱的想要又害怕,对现实将就又不服。

    剧里先锋的视听语言下,藏着对人的关心,就是最直接地展现了咱们当代人的精神困境。所以,比起纠结能不能看懂,更重要的是想想我们从里头找到了哪些需求和答案。因为故事一直用一种既温柔又犀利的笔法提醒我们:戴了那么多层面具,我们还能不能认出最真实的自己?

    用瑰丽影像构建心理图景

    蓝调时刻混混沌沌,8D都市一层又一层迷幻,雨里车来车往的街道,还有偏执的暗恋、突然的争吵……《在人间》一开始,就一股脑儿把奇幻情感剧的神秘氛围甩你脸上。这剧的叙事像场精心设计的心理实验,把自我疗愈的路藏在了悬疑的外壳里。

    徐天白天是个闷不吭声的程序员,晚上开着网约车满城跑,本来挺普通的日子,突然一场暗恋给打破了。当徐天经历了贾小朵的“喜欢测试”后,选择用她的身份进“虚拟空间”,这剧梦幻又荒诞的一面就慢慢露出来了。

    《在人间》的镜头信息量超大,让观众特别想知道到底发生了啥。这种“信息不够看”的策略,正好模拟了多重人格者的认知困境:记性碎片化、时空感乱套了。也就是说,剧里把多重人格的心理世界用影视画面具体表现出来了。

    剧里老在现实和虚拟场景间切换,主角在层层梦境里来回穿,这种跳切不是单纯炫技术,而是把心理创伤用影像复制了一遍——当人不敢面对现实的伤时,意识会自己掉进安全的虚拟空间。观众跟着镜头在虚实里跌跌撞撞,不知不觉就掉进了导演设的共情坑,和徐天一起,在记忆的迷雾里拼凑真实的自己。

    看着像是虚拟世界,但《在人间》其实是一种现实的表达,只是它改了影视对“现实主义”的定义——不再是都市剧死磕生活的表面样子,而是选了更先锋的讲法:不管外面的世界,直接扎到精神世界的核心里。

    剧里用华丽的大画面精心搭“虚拟游戏”场景:绿皮火车在高山和雪地里跑,车厢在后面一个接一个掉进深渊,这些超现实画面乍一看像科幻设定,其实是徐天破碎人格的比喻。重庆的8D地形变成了超棒的心理剧场,抽象的心理世界变成了能摸能看的视觉大场面。

    当镜头扫过山城里一栋栋叠起来的高楼,那些挤挤挨挨的建筑群就像堆起来的潜意识;轻轨在大桥上嗖地过去,好像不同人格穿过现实屏障的比喻。剧里造的虚拟空间,既有山城独有的烟火味,又在霓虹灯下透出赛博空间的冷冰冰,这种矛盾的美学也反映了主角既想要温暖又害怕亲近的拧巴心理。

    那种跟着呼吸晃的肩扛摄影,模仿了意识的流动和晕眩;变焦镜头猛地推拉,展现了人格打架时的精神抖动。就像人焦虑时会想自己会不会出车祸,孤独时会听见墙在说话,这些“不合理”的画面,正好准确反映了心理问题的乱糟糟本质。

    当列车车厢断开的轰鸣和心理诊室的钟表声混在一起,当徐天和贾小朵先后出现在“游戏”和“现实”里,所有确定的东西都化了。这种迷失让观众放下对“因为所以”的执念,在纯粹的感受里摸到情绪本身的存在。

    在人格迷宫中重塑自我

    徐天在自己的意识空间里,分裂出了爱显摆的“前男友”王阳名(张一山 饰)、自闭的写信人虞旦(董子健 饰)、怕社交的“同居者”柳条儿(孙千 饰)、脾气暴躁的外卖员铁林(葛铮 饰)……

    王阳名(张一山 饰)

    《在人间》里多重人格世界的出现,是因为现实世界里情感“死机”了。徐天这些人格碎片像散落的车厢,装着被现实压住的伤和想要的东西。当他在外面得不到情感连接,只能把灵魂切成片再拼起来。

    绿皮火车上每一节断掉的车厢,都是徐天灵魂的一块。这些副人格不是猎奇的设定,而是现代人心理问题的极端表现。

    虞旦(董子健 饰)

    社恐的虞旦等了妈妈三年信,是被抛弃的伤结成的疤;暴躁的外卖员铁林挥拳头,其实是保护自己软弱的盔甲;甩不掉的“前男友”王阳名用铁链锁住徐天,是害怕感情的实体;把自己关在屋里的柳条儿,则背着身材焦虑和社交恐惧两座大山。

    这些人格消失的过程,就像徐天和自己和好的过程。当徐天替妈妈给困在车厢里的虞旦回信,把自己关在房间的柳条儿跳进大海,这说明心里的治愈从温柔地承认自己的伤开始,分裂的自己也在和好中慢慢合拢。

    外卖员铁林(葛铮 饰)

    而贾小朵的出现是一场绝望的自救,徐天在外面得不到情感连接,只能造一个新的人格和自己谈恋爱。这场“和自己谈恋爱”的荒唐爱情,既反映了现代人把感情寄托在虚拟世界上,更说明所有向外要的亲密关系,都得自己先完整才行。绿皮火车每次出轨、不同人格每次消失,都是灵魂的蜕变,而贾小朵和徐天在崩坏的城市里抱在一起,成了照亮意识深渊的光。

    观众跟着主角的视角进到影像造的精神世界,亲身经历多重人格内心的光怪陆离和支离破碎,可能也会在时空碎片里迷路,碰到被理性封起来的自己。故事没对多重人格做评价,只是提醒每个孤独的灵魂都有权在破碎里重建自己,接受真实的自己。

    柳条儿(孙千 饰)

    《在人间》就像一面照出当代人精神困境的镜子,在光怪陆离的镜像里,每个人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认出自己,拥抱那个虽然一身伤但依然值得爱的自己。

    谁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

    当徐天在虚拟空间里穿街走巷,观众也在故事的迷宫里拆解自己。

    疗愈院的病历本上名字换来换去,录音笔里独白自相矛盾,角色卡片上生日数字都一样,这些悬疑线索组成了互动式解谜游戏。在这个过程中,观众不再是被动看戏的,而是成了意识迷宫的同伙,在拼凑真相的同时,也在看自己心里的精神礁石。

    《在人间》敢把观众推到认知悬崖边的勇气,恰恰体现了创作者最深的对人关心。它打破了奇幻、轻科幻、爱情这些类型的界限,把多重人格设定变成了探索“人活着为啥”的工具,温柔地拓宽了观众的认知范围。甚至每个观众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解读,当大家在弹幕里吵虚拟和现实的区别,在社交平台分析每个镜头的隐喻时,这场集体的认知觉醒就已经发生了。

    比如,从爱情的角度看,徐天和贾小朵“和自己谈恋爱”,撇开了物质和社会的眼光,直接碰到了爱情的本质——一种无条件的接受和信任。当贾小朵明知爱的是另一个自己还是选择靠近,当徐天最后选择和这个人格共存,剧就完成了对传统爱情模式的打破。

    当徐天最后走出疗愈院,带着没治完的病回到人间,他的微笑不是因为心理问题没了的开心,而是开始接受自己缺点的表现。对屏幕外的我们来说,这种不给标准答案的讲法,既是对观众智商的尊重,也是对现实复杂性的老实交代——我们承认伤的存在,也相信能整合起来的可能。

    在所有先锋元素背后,《在人间》最后回到了最朴素的人文核心,显示出东方哲学特有的圆融智慧。

    《在人间》用8集创新的内容说明影视剧不只是娱乐,也能是一场集体的精神安慰。当观众在弹幕里分享自己类似的经历,当社交媒体上冒出千万种人格解读,这剧已经超越了故事本身,成了照出时代心理问题的镜子。当影视创作敢扎进现代人的精神世界,那些关于孤独、分裂和自己和好的故事,也在观众心里激起最深的回响。

    在生活的重重压力下,谁没幻想过释放另一个自己?而真正的救赎,可能从承认开始:我们本来就是复杂多面的,在人间孤独走着,但不用一直一个人。

    故事最后,重庆的晨光穿过了虚拟的屏障,观众也终于明白,所有时空穿梭和人格打架,都是为了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周围的世界,有勇气在人间好好活着。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九门》阵容官宣陈伟霆时隔9年再演张启山张艺兴赵丽颖辞演
    下一篇
    大美女爆锤辱女男同事 谁还没被她爽到

    评论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