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os
连续三年的同一个时间,我们跟着《志愿军》系列一路走来,从「雄兵出击」到「存亡之战」,现在总算走到了它的终点——「浴血和平」。
这个系列的每一部,都讲了战争不同时期的事儿,各有各的任务,真可以说是史上第一部把抗美援朝战争从头到尾讲全的作品了。
《志愿军:浴血和平》
作为系列的最后一部,《志愿军:浴血和平》显然不只是想简单收个尾,它还想讲得更深、更有分量。电影没打算给这段历史随便画个句号,而是从「战争、谈判、情感」这三个关键方面,对“和平”这个人类永远都在琢磨的事儿,好好聊了聊,还带着历史的厚重感。它最想问的问题是:和平到底是怎么来的?光战争结束了,可不一定就是和平啊。
它既接着第一部那种站在高处看全局的大格局,把战争放在国际局势变化的大背景里琢磨,也延续了第二部里那种刻在骨子里的家国感情,让这部史诗有了更实在、更打动人的落脚点。
从讲故事的办法来说,第三部用了跟前两部不一样的结构,搞了个“边打边谈”的两条线一块儿讲。谈判桌上你一句我一句的唇枪舌剑,跟战场上炮火连天的场面,一动一静,凑出了很强的劲儿。这样不光能让观众看到打仗有多残酷,还能更明白外交上的斗争有多复杂。
把这两个地方摆在一起,让观众在“唇枪舌剑”和“炮火连天”之间来回切换,能直接看出一种联系:谈判桌上每次卡住了,可能战场上就要多流好多血;反过来,战场上每次打赢了,谈判桌上就能多主动、有面子。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讲法节奏,成了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
所以,我觉得这种两条线的结构,说白了就是“浴血”和“和平”这两条线。“浴血”的部分是接着前面两部来的,不管是“雄兵出击”还是“存亡之战”,都是讲打仗流血的事儿。“和平”这条线,是这部《志愿军:浴血和平》里新加的战场。
战争打到中后期,和平看着好像就差一步了,谁也没想到这一步居然要走747天那么久。从1951年7月到1953年7月,这场世界上耗时最长的停战谈判,本身就是一场没枪炮声、但照样让人心跳加速的战争。
《志愿军:存亡之战》
在谈判的中立地儿,咱们中国的翻译队用石子在地上摆了个特别大的和平鸽,想说说咱们想和平的心。可美国那边的人却觉得这是中国人在求饶,故意让直升机降落在鸽子上面,把石子都吹飞了。谈判还没开始,咱们就知道这仗不好打了。和平啊,绝对不是光靠“说”来的,得靠打出来、争出来才行。
《志愿军:浴血和平》特别牛的地方,就是它头一回把镜头对准了这个又隐蔽又关键的“第二战场”,用好多细节把谈判桌前后的事儿都拍出来了。啥叫“台前”呢?就是坐在谈判桌上真谈判的那些人。“幕后”呢,是旁边小院里出主意的智囊团,由外交老手 李克农 和乔冠华 带着他们,定谈判的大方向。在“台前”和“幕后”之间跑来跑去的是翻译队,他们的活儿就是保证谈判的话说准了,两边知道的信息一样多。
谈判桌上每句话的交锋,背后都是“边打边谈”这个办法下打仗和外交的紧密配合。电影也因为这个,跳出了以前打仗老片的单一讲法,从好几个方面把咱们“愿意谈”的聪明劲儿和“能打赢”的硬实力都拍出来了。就是这种多角度一块儿讲的方式,让和平最后能来,显得特别有分量、特别真实。
撑着“边打边谈”这两条线讲故事的,是里头每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有选择的人。《志愿军》三部曲为啥让人觉得史诗感那么强,不光是因为打仗的场面拍得全,更因为把一个个小人物从头到尾都拍得很深、很透。
在《志愿军:浴血和平》里,这条讲人的线算是集大成了,弄出了一幅既有历史味儿又有生活气的群像画。
电影里的人物是一直在增加的,咱们接着看前面两部里已经跟咱们熟了的角色。李晓一家的命运,就像一条一直都在的感情线,他们的开心难过、分分合合,把家国感情最实在地表现出来了。勇敢的孙醒,在炮火里又长大了,性格也越来越丰满。还有那个看起来“不太对劲”的武器专家吴本正,在最残酷的打仗中证明了知识和科学有多重要,他们的故事这时候凑到一块儿,走向了让人心里一震的结尾。
第三部在打仗的部分又加了新人物,还开了新的故事地儿。一方面,是从历史书、从课本里走出来的有名人物。他们出来,说明这电影是根据真事儿改编的,《志愿军:浴血和平》特别看重历史的严肃性,把这些人都拍成了能看见、能摸着的电影形象。
除了前面说的李克农、乔冠华,黄继光出来是这片子最让人印象深的地方之一。他的牺牲和上甘岭战役打赢了,正好说明咱们“能打”的底子有多硬,特别让人震撼。
另一方面,电影里还塑造了好多好多由真人真事改的“普通人”,他们不是那种看不清脸的背景板,是拍电影的人特别认真,从历史资料里找了好几个真人的经历和特点,凑出来的典型人物。他们可能是谈判代表团里一个小心眼儿但又特别重要的翻译官,可能是后方一个爱说爱笑的运输司机,也可能是战地医院里一个坚强勇敢的护士。
他们代表的是打仗时占大多数、没留下名字的普通人,就是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人,用他们简单的想法、超大的胆子和不怕死的牺牲,一起建起了“血肉的长城”。
故事刚开始的时候,李克农来到谈判的地方,拿出一张五十年前清政府谈判的照片,用过去的事儿说现在的理,希望这一次留在历史上的,是一场打赢的谈判。这个小地方处理得真绝,是整部片的点睛之笔。它就像一把钥匙,一下子就把《志愿军:浴血和平》这部电影,还有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深度给打开了。
照片也是三部曲里一直有的重要东西,包括那个拍照片的战地摄影师也是,他拍的东西从受伤的武器照片,变成了战地新闻。他说自己以后只拍笑脸,说明他的心情慢慢变得盼和平了。
在老李晓家里,也放着好多照片,都是她在战场上遇到的每一个人。照片的作用在三部曲里变了好多回,它是一种记住事情的符号,能把历史定格在某个时候。就是这一张张照片,搭起了电影里传下来的民族记忆,让我们老能想起和平是拿什么换来的。
张子枫演的李晓
电影的结尾,是真正的志愿军老战士刘军奶奶演的老李晓,和一群跟她一样的志愿军老战士,等着接烈士遗骸回国的飞机。时间在他们脸上刻了好多皱纹,但眼神里的刚强没被磨掉。他们手里拿的照片,不是电影里的假东西,是战友的遗像,好像他们这辈子,就等着这一件事,去接那些在国外漂了几十年的忠魂回家。
当镜头慢慢把这些真实的脸露出来,好像电影已经不是讲假故事了,跟真的历史接上了头。这些老战士本身就是最宝贵的历史底片,他们让银幕上的故事有了七十多年的历史回声。这根本不是一次表演,而是一种传下来的仪式,他们把一段民族的共同记忆,亲手交到了看电影的人手里。
这个结尾为啥这么让人心里一震,是因为它彻底把假和真的界限打破了,把历史的“底片”直接放到咱们眼前。这些真实的脸,让电影的史诗感最后落在了一个个具体的人身上,把历史和现在、记忆和传下来的事儿成功地连上了。
《志愿军》三部曲,不光是把打仗的事儿在银幕上还原了一遍,更是刻在咱们民族骨子里的共同记忆。打仗的结束,也是和平的开始。
电影故事演完了,其实是电影外头的故事开始了,这个关于和平的故事,从打仗结束的那天起,一直讲到了现在。
走进电影院,用咱们的眼睛记住那些脸,用咱们的心去感受那时候的日子,这本身就是用咱们自己的方式,参加到这场历史的讲故事里,好像是对从历史深处传来的话的一种回应。
答应他们,把对和平的认真保证,一直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