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播出到第18集,算是正式播过半了。最近的几集里,讲了不少跟案件关系不大的内容,特别是男主角家里的事。这些内容,咱们当然可以当成是注水。但反过来想,也能理解编剧宝宝们(他们投诉我说,批评他们剧本写得烂的时候,态度不好,不够温和,我只能叫他们宝宝,显得亲热点),他们想通过这些“注水”剧情,把男主角的赘婿形象立起来。
咱们按着“注水”剧情的内容,试着补补男主角的前半生吧。男主角小时候,生活在一个没见过什么世面的小村庄。这里的老百姓祖祖辈辈种地,朴实善良,但日子过得也确实比较清苦。男主角靠努力学习,考上了名牌大学,这才开启了改变命运的旅程。当然,他这“改变命运”,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剧情里说,男主角和另外两位男主(其中一个已经牺牲的男配)有学生会主席的投票资格,这说明这三位青年都在学生会待过。只要上过大学的都知道,能在学生会工作的,都是想进步的。而且,学生会这段经历能写进个人履历,以后在体制内单位找工作,面试的时候还有点优势。
毕业之后,三位青年都走上了工作岗位。摆在男主角面前的路,是通过结婚,省去自己奋斗几十年的功夫。李人骏有小姨(或者说是妻子的小姨?)帮衬。另一个牺牲的同志,没人帮衬,妻子是小学老师,全靠自己努力往上走。这位同志呢,就有一个不学无术的小舅子,最后还被小舅子坑了。那男主角毕业之后,人生该怎么走呢?
他选了当赘婿。男主角的岳父地位比较高,男主角只能和媳妇住在岳父家。岳父能给男主角安排很多事情,说“任何事”都不过分。是不是因为岳父的原因,男主角才能比另外两位同学更早来省城工作呢?其实对一个“小镇做题家”来说,没有岳父家的经济支持,一套学区房就能掏空他大半辈子。有了岳父家的帮衬,就算去北京买学区房,也是分分钟的事儿。
我对男主角性格的理解是,他出身贫寒,但读书人那种骨子里的高傲却没有,在生存面前,他选择了委屈自己,选了条少奋斗几十年的路,甚至是别人几辈子都奋斗不出来的路。有些人总觉得,贫寒地方来的人就一定是软骨头,像哈巴狗一样。其实啊,哈巴狗性格不分贫富,我见过有些特别有钱的编剧,照样对着平台方摇尾乞怜,关键时刻还背后捅合作的导演一刀。
男主角洪亮的性格,我之前分析张译在这部剧里的表演时就提过,这是个左右摇摆的人,想孤傲,却又总得委屈自己。洪亮回农村老家,全村人都找他合影,这事儿挺写实的。但咱们也得看到另一面——洪亮都工作这么多年了,还是没法把父母从乡下接到省城来。这个剧情设计,观众可以看看《城的灯》这部严肃文学作品。我说这戏的编剧宝宝们水平低,这也是一个原因,他们搞的这些角色性格和背景走向,都是以前影视作品里用烂的套数。
在岳父家的饭局上,小舅子和洪亮的对话,把家里的地位问题说得清清楚楚。小舅子要搞新能源建设,对话里还调侃洪亮——因为是难得的人才,北京的大公司都愿意等,一个多月没去报到也没不要他。前面剧情好像交代过,岳父也要去北京高就了——具体内容我记不清了。
这说明岳父一家已经全搬到北京发展了。作为岳父家的一员,男主角也只能被安排——他是岳父家的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拧。这螺丝钉好像都不用有什么独立人格。张译演这个角色的时候,用那种唯唯诺诺的方式演,是对的。软饭嘛,是硬吃不下去的。贫寒地方长大又没骨气的洪亮,肯定会唯唯诺诺,事事听岳父的。
对岳父来说,让洪亮去北京,而不是继续留在省会当公务员,原因也简单——为了闺女。网上经常有“抛妻弃子”的故事,大概是说男主人公靠岳父家势力上位,岳父退休前,他靠着岳父顺风顺水,等岳父退休了,他权势比岳父大了,就开始报复——腰杆子硬了,敢对妻子和岳父吆五喝六了,以前多唯唯诺诺,现在就多趾高气昂——然后离婚再娶,弥补年轻时的遗憾,找个当年白月光长得像但更年轻的女孩子……
岳父让洪亮跟着去北京,其实是断了他的仕途,让他永远没有机会比自己高一头。就算到了北京混出个样儿,也不过是给岳父的儿子打工罢了。洪亮这卑微的人生,换个城市继续罢了。这时候,也到洪亮人生的分水岭了——走,还是不走,这成了个问题。
我之所以说《以法之名》的编剧宝宝们水平低,还在于,这么多集了,他们都没搞清楚自己是重故事还是重角色。悬疑没讲好,角色也没安排明白。有剧迷拿《以法之名》和《狂飙》比。《狂飙》是典型的重角色,讲角色怎么从卖鱼佬变成老大的。《以法之名》却没这种讲男主角成长的能力,把故事放到了角色前面。
要是换个叙事视角,跟着洪亮的成长历程来讲这个故事,《以法之名》说不定能成为文学作品,进严肃文学的经典序列。现在这种故事和角色都处理不好的剧,就是典型的那啥剧了——我为什么不用“烂”字呢?因为编剧宝宝们投诉我说,说“《以法之名》是烂剧”是对他们不尊重。我今天这篇剧评分析,都亲切地叫他们宝宝了,够尊重了吧。(文/马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