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上映的原创动画《时间之子》像匹黑马一样拿下了端午档期季军。这部在定档前大家开玩笑说是“三无产品”——没IP、没厂牌、没知名导演的作品,靠着独特的讲故事方式、美学风格和炫酷的粒子特效,票房一路逆袭,上映两周就突破了1.3亿,成了继春节档《哪吒2》之后第一部票房过亿的国产动画电影。
然而,票房逆袭和特别鲜明的对比,是电影口碑特别两极分化的情况——影迷们吵着说“24小时速成的爱情”靠不靠谱;有人被“时间闭环”的哲学思考震撼到,看得直掉眼泪,说它是“治愈心灵的神作”;也有人给了“史诗级融梗王”“土味画风、剧情乱、强行穿越”的差评。这部讲冷面杀手和渔村少女千晓因为神秘的“时轮”结缘的故事,为啥会招来这么两极的口碑呢?
精巧叙事与美学盛宴
《时间之子》叙事特别的地方在于,它用了一种“叙述性诡计”,把时间切成了三层,这三层时间互相照应,每一层都有自己的一套情感逻辑,但交汇的时候就会产生特别大的破坏力。
一是表层的冒险时间线:观众跟着失忆的千晓,一起体验渔村生活、坐商船遇到危险、第一次去大都市的奇幻经历。这时候的时间就像能玩的游戏一样,比如能暂停时间、瞬间移动来闯关,节奏很快,加上蒸汽朋克的美感,让人看得特别爽,就像看商业大片一样开心。
二是中层的追忆时间线:通过回忆和十七的过往,讲了他们五十年漂泊、互相陪伴的辛苦。这时候时间就显得特别残酷:千晓因为有“时轮”一直年轻,十七却慢慢变老,周围人的眼光逼得他们只能不停地搬家。后来十七留下告别信自己走了,摔碎的手表指针永远停在他们分开的那一刻。
三是底层的宿命时间线:最后的大反转告诉我们,所有的“现在”其实都是以前发生过的重演。开头千晓掉进海里,其实是佐伯抢“时轮”导致的第二次事故;十七脸上的刀疤,是五十年前嘉年华大战留下的;甚至千晓在舞会上被一股看不见的力量推得差点摔倒,其实是未来的她自己穿越回来搞的鬼。
这种叙事策略让时间从背景板变成了故事的主角,观众在时间迷宫里经历的困惑和突然明白的道理,正好是角色命运的影子。当真相揭晓时那种认知上的颠覆,让观众和千晓恢复记忆时的情感产生了共鸣——那个“脸上有疤的爷爷”的亲情,其实是跨越了半个世纪的爱情的残骸。
另外,电影里还安排了一个叫阿木的角色,他拿着摄像机记录十七和千晓的冒险。当阿木在嘉年华现场拍千晓跳舞的时候,镜头特意把摄像机取景框旁边的胶卷齿孔露了出来;当千晓在时间隧道里跑的时候,两边闪过的画面其实是阿木拍的电影镜头。观众因为这些“打破第四面墙”的设计,会意识到电影里很多画面其实就是“阿木拍的电影”。这个设定又呼应了片名,阿木既是创作者在故事里的化身,还通过“看电影能延长三倍寿命”这样的台词,向杨德昌这些导演致敬了。
在这么巧妙的时间空间结构下,制作团队花了五年时间,打磨出了一个融合了蒸汽朋克和海派摩登风格的美学世界。走进《时间之子》搭的奇幻世界,没人能否认它视觉效果有多震撼。飘在天上的机械钟楼,倒映着上海海关大楼的影子;霓虹灯牌和雕花廊柱混搭的“闯关楼”,让人想起《死亡的游戏》里的武侠场景;糖果色玻璃折射的光斑,洒在民国旗袍的褶皱上。
代表时间流逝的“金沙”这个意象,是团队堆了40多层粒子特效做出来的,每一帧画面都要花好几个小时渲染。当千晓追着光速穿过时间隧道的时候,由胶片组成的记忆长河在银幕上流过,让观众能真切感受到时间像沙子一样过得飞快。
从三层时间线的独特叙事,到团队用匠心打造的视觉画面,《时间之子》搞出了一场“时间的艺术”,这也是它能拿到高票房、让一部分观众觉得好看的重要原因。
落俗情感与单薄人物
可惜的是,虽然《时间之子》的时间叙事很特别、画面也很华丽,但它讲的爱情故事却有点生硬,像“甜宠剧”里那种工业糖精一样,人物塑造也显得单薄了点。
十七和千晓在短短24小时内,从互相敌对一下子变成了生死相许,甚至愿意为对方放弃自己的人生。十七从冷酷杀手变成深情爱人,这个过程没道理可讲,前一刻他还为了换自由把“时轮”交给反派,下一秒又突然正义凛然地抢回来,他的行为动机全靠几句话解释;千晓对十七的信任也一点过渡都没有,就因为对方解释了一句,就把关键道具交给他。这种“为爱而爱”的安排,让角色没了自己的性格,变成了推进爱情故事的工具。观众难免会想:为啥千晓非要拉着不认识的“怪咖”去大都市玩?为啥职业杀手愿意陪少女玩耽误正事?
电影在具体情节上也落入了俗套,活泼开朗的女主角和面无表情的男主角待在一起,温暖了男主冰冷孤独的心;给主角脸部特写,再加上360度环绕镜头来表现心动;在漫天烟花下深情对视,互生情愫……这些经典的偶像剧套路,让观众看多了觉得腻。
当《时间之子》用时间线重组来制造反转的时候,却没有足够扎实的爱情故事内核来支撑,而且电影最后强行煽情的字幕,也让很多观众觉得“尴尬”“土味”,结果整个故事没像预期那样打动人。
除了这两个主角,其他人物的塑造也不怎么样。反派佐先生本来是个有点悲剧色彩的角色,他想逆转时间救回老婆孩子的行为,本来可以是个很深刻的话题,但电影就用了几句台词随便带过,让他变成了一个脸谱化的偏执狂。配角们除了推动剧情外,一点个人魅力都没有,成了“万能工具包”:爱拍电影的阿木,作用就是在坟前放胶片来唤醒记忆;杀手姐弟是男主角耍帅的陪练;时轮守护者就像游戏里教新手玩法的NPC,交代完设定就立马不见了。当所有人物都只为了剧情反转和视觉效果服务时,那些本来应该很感人的生离死别,终究逃不开“煽情有余,走心不足”的批评。
原创野心与拼贴困境
现在改编神话IP成了市场的“安全牌”,但《时间之子》却选了一条更难的原创路,这显示了中国动画人想突破自己舒适区的决心。
一方面,它是有意识地想摆脱对神话IP的依赖。电影把背景放在了民国时期的架空城市,外滩的建筑群和老上海的巷子在霓虹灯下混在一起,街上马车和汽车一起跑。这种“接地气的转化”方法,让超现实的设定有了现实基础,既让观众想起了海派文化的共同记忆,又觉得特别新鲜。
另一方面,它对“离别”这个主题的表达也有创新。电影的核心设定“时轮”,是个能操控时间的神秘宝贝,它有好几层意思,既是推动故事发展的“麦高芬”,又是用来打破宿命论这个哲学概念的符号。
导演于奥在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说,之前她和周铁男养的小狗突然死了,这种“猝不及防的离别”让她开始想时间和分离的关系。电影里通过酒爷和老年十七的死反复点出这个主题,片尾彩蛋又深化了它:很多年后,千晓在电影院里和已经去世的九、十姐弟、佐先生还有十七又见面了,这就是“死亡是为了下一次重逢的漫长告别”。
但是这部号称原创的电影,却陷入了拼贴争议的麻烦。“时轮”暂停时间的特效,跟《X战警》里快银的“子弹时间”特别像;千晓超光速跑的画面,复制了《闪电侠》的虹光轨迹;千晓在金沙隧道里和十七隔空对望,跟《星际穿越》里库珀在五维空间和女儿互动简直一模一样。这些“电影爱好者的情结”本来可以做成致敬的浪漫,但当借鉴的元素像补丁一样缝成故事主体时,原创性就被削弱了。
另外,因为借鉴了太多不同类型的作品,电影变成了一部风格不统一的“大杂烩”动画。开头十七他们爬雪山找“时轮”那段,是盗墓片的风格;千晓一出场,画风突然变成了文艺小清新。在千晓、十七和阿木三人冒险的时候,又拼贴了《灰姑娘》《功夫》《本杰明·巴顿奇事》这些电影,突然的风格变化不仅让观众看得晕,还暴露了现在国产动画电影原创性不够的缺点。
《时间之子》的口碑两极分化,说到底就是国产动画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阵痛。电影的精巧叙事、视觉上的突破和原创的野心,证明了国产动画“能做到什么”;而俗套的情感、单薄的角色和拼贴的问题,则暴露了“做不到什么”。《时间之子》的探索虽然不完美,但确实是国产动画电影原创路上的一次大胆尝试。
— THE END —
作者 | 刘慧娜
主编 | 彭侃
执行主编 | 刘翠翠
排版 | 于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