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
青篦扇复原守艺人王雨&林瑾洪。
形取芭蕉叶态、以竹丝为骨的青篦扇,凝聚着竹编、大漆、制扇三项绝艺,穷工极巧,堪称宋代审美的高峰之作。设计师兼守艺人王雨与林瑾洪夫妇历经7年,从无到有复原了青篦扇的制作技艺。清风徐来时,南宋的夏日仿佛穿越时空,在竹丝颤动的韵律里悄然复活。
王雨(左) & 林瑾洪(右)
中国团扇的制作可追溯至西汉时期,晋唐时逐渐成为士大夫的心头好,宋代更是团扇的黄金时代——它从引风纳凉的实用之物,升华为承载诗书画印的艺术载体。以羽毛、竹编、绢、锦等材质制成的团扇,各有章法与意趣,而其中技艺登峰造极的,便是宋代的青篦扇。南宋后,青篦扇的制作技艺逐渐失传,我们如今只能通过传世书画和文物,一睹它的昔日风采。
《听琴图》(局部)【宋】赵佶▐
《招凉仕女图》(局部)【宋】钱选▐
2016年,王雨与林瑾洪夫妇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位摄影师拍摄的青篦扇,瞬间被它独特的气质打动。直到2017年,在苏州大学博物馆“东吴雅集——宋风雅韵文物展”上,当他们亲眼见到一把来自南宋的青篦扇实物时,王雨内心深处仿佛被什么轻轻击中了。
此后,他们耗费7年光阴,将所学的竹编与大漆技艺融会贯通,遍访各大博物馆,自制工具,历经无数次失败,终让青篦扇在当代重生。这不仅是对一项失传技艺的复原,更是对宋式线条美学与“慢工出细活”匠心的深情追溯。
守艺人王雨手持历时7年复原成功的青篦扇,
该扇的制作工艺失传已600余年▐
苏州东山太湖畔,坐落着王雨与林瑾洪夫妇创立的“澄怀格物”工作室。工作室名取自南朝宗炳“澄怀观道”与《大学》“格物致知”之意,寄托着他们对传统工艺与器物所承载的永恒美学的追寻。
2012年,当传统手工艺尚处冷寂、少人问津之时,在上海设计公司担任设计师的二人,在机缘巧合下踏上了寻访传统技艺的漫漫长路。他们走过大半个中国,收集了70余项工艺,探访了200多位手艺人,也在寻找着自己最想传承的传统技艺。在成都,王雨拜入竹编大师谭代明门下,一柄竹刀刮青、劈篾、抽丝,将竹丝处理至细至0.2毫米;随后又追随漆艺大师宋西平与付贤芳,即使承受着大漆过敏带来的满脸红肿、手上满是伤口,也只为创造出那“如婴孩黑眸般深邃润透”的漆光。
在与青篦扇命运般的相遇后,2017年他们决心复原这项技艺。彼时,两人已熟练掌握竹编、大漆、制扇三脉绝学中的两种工艺,但要将三项工艺结合制扇,仍非易事。难点不仅在于技艺失传需自己摸索,更在于力学的把控——仅凭400根左右的细竹丝支撑扇面,编织时稍有受力不均,成品便会扭曲变形。
素编炉扇,素筠▐
“它模仿芭蕉叶,却比自然更精妙。”林瑾洪阐释着古代匠人的智慧——自然叶脉是直的,而青篦扇将竹丝排成微弯的弧度,使线条更生动。南唐顾闳中笔下的韩熙载曾执它于夜宴,南宋贵妇黄昇也曾携它入墓葬。但目前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文字记载,讲述这样的工艺流程是如何完成的。因此,复原青篦扇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王雨与林瑾洪为此走遍了所有展出出土青篦扇的博物馆,从苏州到上海,从福建邵武到江苏镇江,“全国共出土了约10把青篦扇,但相对完整的还不到5把。”林瑾洪说道。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南唐】顾闳中▐
回到澄怀格物工作室后,王雨尝试了十几种自制工具,也本着“触类旁通”的观念,“自动调取、拼合脑中积累的工艺‘数据库’”,尝试将常州梳篦的夹制工艺、苏州缂丝的穿线工具纳入其中,却都未能成功复原。
日思夜想,一次午睡时,林瑾洪恍惚梦见一位束着浅蓝头巾的古人正俯身制扇,手上动作行云流水,韵律流淌,待他想近观细究时,却倏然惊醒。虽未得秘技,他却笑道:“醒来后,感觉离制作青篦扇的古人更近了。”
东山的静谧,如太湖的水波,滋养着手艺人的心神。工作室里,两人的分工明确而默契:青篦扇是王雨审美理想的凝结,林瑾洪的心神则倾注于大漆的深邃世界。
王雨执竹,凭借对竹材与编织的深刻理解,专注于扇面制作。扇面竹丝须从选竹开始,她发现最合适的竹种是四川的慈竹——竹筒长而韧,随后逐步进行工艺处理,历经刮青、分片、煮制防霉、制成细丝等繁复工序。每根竹丝都处理到极致,细至0.2~0.3毫米,在细如毫发的竹丝间构筑起稳定的美与力学结构。
为了编织小小一方竹编扇面,
王雨需要凝神将毫米级粗细的竹丝经纬交错平整排布,
稍有差池就要重来▐
林瑾洪负责解决后期至关重要的扇柄大漆工艺。第一次接触大漆时,王雨因过敏手脸奇痒难忍却不能抓挠,皮肤不停地起疹,全靠意志力硬扛。她笑着说林瑾洪是大漆“圣体”——学做漆刷时,他甚至曾被要求徒手抓漆,那时师父告诉他们:“这关过了,才算真正开始学漆。”
一把大漆扇柄需要5个月的制作周期,最多同时做5把,其中还包含可能失败的次品;若要雕漆,扇柄的制作周期则需8个月。从裱布到推光,需反复打磨,最后以手掌蘸植物油与细灰,在漆面推光出“须眉可鉴”的澄澈莹润。
这个需要静候的过程,急不得,也省不得。他们感受到,自己所倾注的时间与心力,终将化作器物的神与魄——王雨拿出一件结合了竹艺与大漆的明代酒托展示,这是她父亲2011年收藏的古器。其竹丝细密堪比织物,历经数百年仍筋骨挺立,全仰仗大漆工艺封存了时光。它如一面古镜,照见了这对夫妇心中的执念:器物当可传世。
林瑾洪在裱布上为扇面上漆。
一把漆扇需要在数月里经历反复多次上漆的过程▐
为了抵达这种美,延续这种美,许多年里,他们埋头学艺,几乎不问世事。
经过7年摸索,无数次因竹丝排布失衡、扇面起皱的失败后,2024年年初,青篦扇终在澄怀格物工作室重生。一把青篦扇仅重30克,扇柄黝黑温润,轻摇间清风徐来,南宋的夏日风尚穿越尘埃,徐徐拂过今人的面颊。
青篦扇竹丝的微弯藏力,素漆器轮廓的圆融含蓄,皆以精妙的工艺传递温润与力量——绚烂至极,又能归于平淡。
但王雨与林瑾洪不仅想复原古意,也以设计师的思维进行创新。一次编织竹扇时,放射状竹丝末端间距渐宽,王雨灵光一现,在竹丝扇缘加入一圈水波纹编织,顿时如涟漪荡开,镂空间多了几分呼吸感,亦是对自然雅意的提纯,“水纹扇”便由此诞生。
他们还会用产自广东顺德的纯手工染色织物香云纱装饰扇面,配上竹子晒后原本的金黄色,别有风雅趣味。“素黑炉扇”“大漆竹丝炉扇”“福禄扇”等亦各具趣味:有的小若掌心,轻如叶片;有的竹丝经大漆工艺处理后更加结实耐用,朱漆洒金后,一面沉稳深邃,一面热烈绚丽;有的则如古典画中的炉扇般雅致,在白雪皑皑的时节起炭煮茶,微微摇动间暖意渐生。
水纹扇,素筠▐
“我们不会为了创新而创新,”王雨强调,“设计需要的是耐看的、隽永的,能够历久弥新。”这份审美源于骨子里的文人气质。“决定作品高度的,终非工艺,而是人的涵养与学识。”林瑾洪说道。
东山小小一院中,草木扶疏,器物无声,却自有生命流转。这里亦是苏作明式家具之乡、缂丝重镇,白玉枇杷的清甜滋养着慢生活。扇的竹丝在风中轻颤,漆的幽光在岁月里沉淀。澄怀格物者,以器物为舟,在时间的长河中回溯千年,又向无尽的未来摆渡。
工作室里,两人的日常节奏缓慢:做活、喝茶、研究古物。他们手中诞生的,不只是扇、漆器、竹艺,更是对一种永恒生活美学的虔诚叩问——让心慢下来,让美传下去。
原文刊载于《时尚COSMO》7月刊
编辑:若菲
文:王萝
摄影:梅食间
开篇图模特:松苓
视觉:卞玉清
新媒体编辑:Yuri
排版:Julia
设计: Lidianer
图源: 时尚COSMO、受访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