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看记录
    • 关注公众号剧透更有味

    娱乐星闻 失王炸五一档中国电影市场能靠档期硬撑吗
    首页 娱乐星闻 电视资讯 失王炸五一档中国电影市场能靠档期硬撑吗

    失王炸五一档中国电影市场能靠档期硬撑吗

    曾几何时,被视作春节后的“第二增长曲线”,依靠集中休假、自然客流与“级”影片的合力拉动,常常在短时间内释放出惊人的市场动能。而2025年五一档电影市场却交出了一份让人警醒的成绩单。

      据拓普研究院数据,五一档预售一开始就没啥劲头,首日预售才4419.8万元,还不到2024年同期的四成;上映后高票房影院数量也少得可怜,票房20万以上的影院只占5.1%,比去年一下子掉了14.5%;而且下沉市场也没了活力,二线及以下城市的票房同比下降超过五成;整个档期的总票房只有7.47亿元,同比下滑了51.1%,不光是跌到了近十年最低(只比2022年高一点),还不到2024年同期的一半。这种“腰斩式”的下滑,让整个行业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观众的观影习惯正在悄悄改变,节假日不再天然能吸引大家走进电影院了。

      更让人琢磨不透的是,2025年五一档的全面下滑,可能不是偶然,而是正式迈入“内容驱动时代”的一个明显信号。那问题就来了:没有“王炸”的档期,还能撑得起中国电影的基本盘吗?

    缺席的“王炸”:

    数据对比揭示档期核心动能丧失

      回看以前的五一档,市场表现大多是“1到2部头部电影引爆全场”。2021年《你的婚礼》《悬崖之上》都超过了5亿,这两部片子就占了档期票房的六成多;2024年《维和防暴队》和《人生路不熟》一起撑起了近10亿的票房,加起来贡献了近65%的票房,成了撑起整个大盘的“顶梁柱”。事实反复证明,五一档能不能达到“中型档期”的水平,靠的就是头部电影的爆发力。

      可2025年五一档,却没了这种“王炸级”的大片撑场子:档期冠军《水饺皇后》只拿到了1.92亿的票房,占了总票房的25.7%;排第二的《猎金·游戏》拿了1.35亿,占了18%;这两部加起来还不到44%。第三名《幽灵公主》不到7000万,剩下的片子基本都在5000万到7000万之间。

      从票房结构来看,前五名的电影都没能突破2亿,整体上有点“回归平均”的意思,可惜的是,这种“大家都差不多”的局面,并没有撑起稳固的票房支柱,反而让整个档期没啥拉动作用,观众也少了“非看不可”的强烈想法。缺少爆款,就像一艘没了发动机的大船,慢慢往下沉。

      值得注意的是,观众并不是不花钱娱乐了。全国旅游的热度一直往上走,“文旅融合”的新花样也越来越多,抢走了电影原本占着的好时段和大家的注意力。根据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的数据算了一下,今年五一假期,全国旅游人次超过了3.14亿,大家出去玩总共花了超过1800亿,比去年都有增长。这说明,电影市场不行,不是因为大家不花钱了,而是现在娱乐选择太多了,电影的内容竞争力跟不上趟。当节假日不再天然能带来流量,内容本身就显得更重要了。

    类型疲软:内容失效是票房退潮的更深根源

      五一档票房为啥不行?不光是少了“王炸”级电影这么简单,更深的问题是,内容这块儿整体不给力,是个系统性的问题。行业老是想着靠“爆款”来解决问题,导致拍出来的片子越来越保守、千篇一律,反而让不同类型的片子更难竞争了。

      2025年五一档上了9部新片,题材虽然涉及传记、悬疑、喜剧、动画、动作等多种类型,但真正能吸引人的类型片却没几个,大部分片子在定位、风格、情感表达上都没能抓住大多数观众想看啥。

      作为五一档票房冠军的《水饺皇后》,本来大家 expectations 很高,但结果来看,这部片子讲的是“湾仔码头”创始人臧姑娘的女性传记故事,没能像预期那样打动大家的情绪,“传记 主旋律”这条路走不通了,想靠感情牌打动人,却没戳到大家的心坎上。

      从故事来说,片子讲的是“忍辱负重、逆袭人生”那种老套的励志故事,跟现在大家想过安稳日子、享受简单快乐的社会心态对不上;从定位来看,片子一边说要真实、励志,一边又主打主演马丽的“轻喜剧”路线,宣传的东西里全是“假幽默”的感觉,搞得轻重失衡、风格不对路,反而让观众不知道这片子到底想讲啥。这种情况,其实就是这几年传记片和主旋律题材在商业片里老是碰壁的一个缩影——当题材本身没啥社会共鸣,也打动不了情绪,就算再怎么使劲营销,也难让观众愿意走进电影院。

      《猎金·游戏》本来有点商业片的潜力,结合了悬疑、动作、犯罪好几个元素,但最后因为人物逻辑太生硬、故事讲得不紧凑、没啥惊喜的地方,没拿到好票房;《大风杀》虽然入围了北影节,但文艺范儿太重、节奏太慢、表达太含蓄,很难吸引大多数观众。

      至于大家平时期待的进口大片《雷霆特工队*》,今年也没能起到“吸金”的作用。《雷霆特工队*》的IMAX场次虽然贡献了它62.6%的票房,但片子内容口碑不太好,不管是视觉效果还是情感满足,都没达到“新复联”那种期待。

      五一档内容不行,反映出类型开发的思路跟不上观众变化,产业转型有点慢的问题。年轻观众不再满足于“老类型 大牌明星”这种老套路,更喜欢“有新意、能引起共鸣、有话题性”的内容。当老类型片没法在故事上创新,也打动不了观众情绪的时候,就会让观众看腻了,票房也跟着下滑。

    从“王炸驱动”到“内容突围”:

    真正的护身符是观众认可

      以前大家说的“档期流量”,其实就是节假日带来的天然关注度,加上大家出去玩的人多带来的客流好处,是一种靠外部条件、平台带来的注意力集中。但现在大家注意力太分散了,档期的价值得重新估量一下——有流量不一定能转化成票房,只有能真正让观众感兴趣、愿意走进电影院的内容,才是票房的“发动机”。

      2025年五一档的冷清,又一次说明了“靠单一爆款撑场”的档期结构有多脆弱。一旦没有爆款带头,整个市场就立马垮了。未来的档期要想有活力,必须从“靠爆款撑场面”转向“多点内容一起上”:一方面要鼓励中等体量的片子形成稳定的梯队;另一方面让不同题材、风格、定位的片子都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构建内容的“抗风险能力”。

      而且类型片也不是万能的了,内容的质量、能不能引起价值观共鸣、视听效果好不好,这些综合起来,才是新时代观众愿意掏钱看的核心。行业得把内容的标准从“能拍出来”提高到“值得看”。啥叫“能拍”?就是符合审查要求、有基本的类型框架、能顺利拍完的工业化产品;那“值得看”呢?就是在情感、共鸣、审美、故事这些方面都能打动观众、让人愿意花钱的文化作品。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现在票房不行的一个根本原因。换句话说,观众不是不看电影了,只是不愿意再为“没啥感觉”的电影掏钱了。

      对中国电影来说,未来,节假日不再意味着“天然的流量池”,而是“高质量内容的助推器”。怎么用节假日来助推内容,而不是靠节假日来掩盖自己的缺点,这是片方和宣传方必须重新琢磨的问题。营销方式上,也得从“靠预热搞爆点”转向“靠口碑有长尾”的系统设计,实现从“靠曝光引流”到“靠信任转化”的升级。

      五一过后,行业的目光都集中在了马上要来的暑期档。从现在公布的片单来看,类型丰富度、目标人群覆盖度、IP影响力都有提升,《长安的荔枝》《731》《浪浪山小妖怪》这些片子都有可能成为“打破僵局”的片子。但如果内容质量和宣传方式不同步调整,暑期档可能会再走五一的老路。就像《哪吒2》曾经在春节点燃观众情绪一样,下一个能救市场的机会,不会自己来,得靠做内容的人主动去创造。

      真正的“档期保护伞”,从来不是节假日,而是观众愿意花钱买的内容本身。未来的中国电影市场,不靠奇迹,靠积累;不靠好时机,靠真本事。当我们不再用节假日来绑架内容,而是用内容来重新定义节假日的时候,这才是真正的产业成熟。

    — THE END —

    作者 | 李东锦

    主编 | 彭侃

    执行主编 | 刘翠翠

    排版 | 于佳欣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疾速追杀芭蕾杀姬确认引进中国内地档期待定
    下一篇
    控诉王阳双面人2个月后43岁孙菲菲官宣离婚马伊琍的话应验了

    评论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