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结局,真相跟放鞭炮似的一个接一个炸开,本来以为是藏海大杀四方的爽剧,结果追着追着,观众头发都快薅没了。香暗荼死得太突然,藏海醒悟得太晚,赵秉文稳稳坐在局中当上了王,庄之行转头就去抱权臣大腿。看得人脑袋嗡嗡的,到底谁才是最后的赢家?别着急,咱们一段一段捋清楚。
赵秉文是赢家吗?他确实是笑到了最后,但也背了最多条人命。表面上,赵秉文稳得一批,脸上一点表情没有,就看着风起云涌,一边教藏海怎么报仇,一边把香暗荼推到前面当棋子,连藏海对他都半信半疑。可要是把账本翻开细看,他手上到底沾了多少血?蒯铎死了,藏海被他养成了杀人工具,香暗荼含冤死了,陆烟还为他把孩子托付后事送了命,就连曹静贤临死前都没敢直接说他是敌人,只能说“笑到最后的你”。这哪是赢啊,分明是活成了“黑白两道通吃”的老狐狸。
香暗荼从来不喊苦也不喊冤,她活成了最不该醒悟的棋子。从一开始,香暗荼的身份就不属于自己——冬夏女王的女儿,大雍的人质,表面上看着风平浪静,实际上这身份比枪炮还敏感。她不是没想过逃跑,也不是没试着去爱,可每一步都踩进了别人给她挖好的坑。但她最后选择站出来认罪、保护藏海、封印癸玺,这份醒悟,比那些躲在背后搞权谋的人强多了。她死的时候场面不热闹,但死得特别有骨气。
银术藏得最深,下手也最狠,狠得让人后背发凉。银术的狠劲儿,谁能看出来?剧情前半段她就是个打酱油的,突然一翻脸就成了冬夏的新女王。她等着母亲去世、妹妹退场,再借着癸玺三铜鱼的力量登基。这哪是什么布局,分明是早就算计好的。这人不仅能用血换权力,还能用死人立威风。一个能把亲人当筹码的人,早就不是输不输的问题了,是已经彻底成了这个制度里的一部分。
藏海到底是主角,还是给别人当刀使的临时工?藏海一出场就背着血海深仇,观众替他揪心了十集,结果发现这十年他全是在别人的剧本里背台词。你说他自由?他的人生早就被仇恨锁死了;你说他强大?他连该信谁都搞不清楚。最讽刺的是,等他醒悟过来的时候,已经没一个能信的人了。香暗荼死了,高明扇了他一巴掌也走了,面具人直接不认账了,这时候他才明白,所谓的复仇,其实就是别人手里的一把刀柄。
庄之行看着像是进化版的纨绔子弟,其实只是旧权力的接盘侠。别看庄之行后期翻身当上了“昭信校尉”,做事雷厉风行,眼神阴沉,杀父夺权一点都不手软,好像突然觉醒了。可他真的成功了吗?他投靠了赵秉文,扔掉了善良,换来一个临时的权力位置。这就像“老人走了,新人补上”的轮换,他从吃喝玩乐的小少爷变成了朝堂上的新权贵,看着风光,其实不过是个新平津侯。说白了,他就是赵秉文的“备胎”,不是主力。
皇帝看着表面仁慈,其实是个冷静的掌棋人,但他没控制住结局。别看皇帝平时说话慢悠悠的,好像没什么主见,其实所有大事他都知道。他让藏海去查癸玺,让赵秉文找人入局,表面上是放权,实际上是坐山观虎斗。可他小瞧了赵秉文,也低估了癸玺带来的变数。他以为自己才是最终的大Boss,结果最后反而成了孤家寡人。就连永容王爷都比他稳当。
永容王爷不抢不争,却是全剧最明白的人。你知道永容王爷最聪明的地方在哪吗?不是他不争,是他早就知道争了也没用。他知道癸玺是块毒饼,知道大雍是个烂摊子,知道文官武将斗来斗去,全在皇帝的手心里转。他看着平津侯倒台,看着赵秉文崛起,看着藏海发疯,看着银术登基,自己一句话不说,一个态度不表,就每天喝酒、听戏、种花。这不是怕事,是躲事。他活得最久,就是因为最会装糊涂。
癸玺不只是个神器,是“谁都想拿,但谁也拿不稳的命运象征”。这东西不是拿来用的,是拿来害人的。从蒯铎到藏海,从香暗荼到银术,只要碰过癸玺的人,都没落得好下场。癸玺代表的是权力,是野心,是背叛,更是牺牲。每个人都想抓住它的力量,结果要么疯了,要么死了。只有一个人看清了这点——香暗荼。她用自己死了结了癸玺,也按下了这场乱世的暂停键。
藏海醒悟了,剧也演完了,观众才发现真正的主角其实是“这盘棋”。这剧牛就牛在,你以为在看人,其实在看局势。每个人都在动,每条线都在走,看得人以为谁都是主角。等棋下完了才发现:没有主角,只有棋局。藏海是刀,赵秉文是握刀的手,银术是棋子,庄之行是替补,香暗荼是祭品,皇帝是监工,永容王爷是看热闹的。这剧没有输赢,只有一场对人性的解剖。
《藏海传》最厉害的地方,不在打打杀杀,而在人心。不在刀光剑影,而在局势。最后谁活下来了,谁笑到了最后?不是最厉害的,不是最狠的,是那个最先放下的人。活得明白点,活得糊涂点,活得长久点——你选哪种?
《藏海传》的杀招,不在血,而在人心。不在刀光,而在局势。最后谁活下来了,谁笑到了最后?不是最强的,不是最狠的,是那个最早放下的人。活得明白,活得糊涂,活得长久——你选哪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