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看记录
    • 关注公众号剧透更有味

    娱乐星闻 专访《她的生存之道》导演李孟桥做一泓适配万器的水
    首页 娱乐星闻 明星资讯 专访《她的生存之道》导演李孟桥做一泓适配万器的水

    专访《她的生存之道》导演李孟桥做一泓适配万器的水

    时装

    FASHION

    报道

    REPORT

    美容

    BEAUTY

    她的生存之道

    》是一部挺特别的剧,虽然集数不多,但播出后还是引发了不少讨论。喜欢它的人觉得拍得特别好,说现在市面上这种质感的剧确实少见;不喜欢的人则直言看不懂,觉得男女主角的选择让人“摸不着头脑”。

    带着这些不同的声音,

    我们和导演

    李孟桥

    聊了聊。

    《她的生存之道》海报

    《她的生存之道》带着半诗意半写实的风格走进了观众的视线,不管是镜头的运用还是主角的设定,都和观众以前常见的剧不太一样。

    这次对话里,导演李孟桥不仅聊了《她的生存之道》创作背后的故事,比如选角时是怎么想的、剧情怎么设计的,还分享了她一直以来在创作中的想法。这不仅是剖析一部剧,更是走进李孟桥的创作世界,看看她在影视圈里怎么坚持自己的想法,用独特的风格讲出不一样的故事。

    《她的生存之道》

    剧照

    01

    是“人的生存而已”

    《她的生存之道》的创作,是从平台找她做“命题作文”开始的。“当时平台带着项目来找我,那时候故事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框架,讲的是退役女拳击手转行当厨师。”这个挺有戏剧性的设定,让她有了想创作的冲动。

    女拳击手去做厨师,听着像职业跨度挺大,但其实现实中完全可能发生。比如白领去创业,或者从大城市回到小乡村,这样的事其实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在李孟桥看来,这种生活中职业和处境的变化,和“拳击手变厨师”本质上是一样的。这也是她相信,《她的生存之道》能打动人的原因。

    《她的生存之道》剧照

    女性、拳击手、改行、从底层做起,这几个词放一起,很容易让人想到“女性主义”“女性创作”这类说法。对此,李孟桥的态度挺谨慎的,她说自己创作时并没有刻意去突出“女性”这个点。虽然剧名叫《她的生存之道》,故事是从刘盐这个女孩的角度讲的,但她其实没特别强调某一类性别,而是更想关注和讨论“怎么面对变化”这个问题——这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

    “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会遇到失业、失恋、失去亲人这些糟心事,这些事不会因为性别有不同。我想讲的,就是他们怎么从这些困境里努力走出来,继续生活下去的故事。”

    《她的生存之道》剧照

    02

    童童就是我心里的刘盐

    选主角这件事,一直是《她的生存之道》大家讨论很多的话题。

    李孟桥坦言,自己看完这个故事后,第一个想到的人选就是窦靖童。“童童身上有种很自然的感觉”,在她看来,窦靖童演出来的很多反应会让角色更真实、更自然,“或者说让你觉得,世界上某个地方,真的有这么个叫刘盐的女孩,生命力特别顽强、倔强,有时候看起来有点乱,甚至不太注重外表,她有拳击手的硬朗,又能在厨房的热闹里笨拙地重新开始生活。”

    《她的生存之道》剧照

    “从导演的角度看,她能抓住角色面对‘无常’时的情绪——那种失去后的迷茫,重新站起来的倔强,她能体会到很多表面变化下的感受,这就够了。”

    而王传君和窦靖童的组合,也让很多人意外,甚至有人叫他们“邪道CP”,说越看越有味道。李孟桥觉得,陆天驰和刘盐的关系很难用“CP”或者简单的词来定义,更像是两个“需要光的人”互相被吸引,慢慢靠近。“陆天驰和刘盐的人物关系就是这样,所以陆天驰不能演得太‘小男生’,他得在某种程度上和刘盐势均力敌,甚至能‘镇’住她。王传君和童童站在一起,正好是我想要的感觉。”

    《她的生存之道》剧照

    “其实我也说不出什么一二三的大道理”,李孟桥笑着说,选角这事她更相信感觉,那是经验积累出来的直觉,不太好拿理论去讲清楚。

    03

    黑白镜头下的心境

    李孟桥在影像表达上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艺术化的手法也延续到了《她的生存之道》里。“第23集的时候,陆天驰去世了。第24集,我们几乎整集都用黑白画面,最后才有一点点彩色。这是我觉得最能直接表现出女主角心情变化的方式。”

    爱一个人的时候,世界是彩色的;可爱人走了,原本五颜六色的世界就变成了黑白的。李孟桥用这种方式,把刘盐心里的痛苦表现出来。这种处理,有人很喜欢,也有观众觉得看不懂。“有人说‘导演是不是白内障’,还有人问‘家里没彩色电视机吗’。”李孟桥笑着回忆那些差评,语气里没生气,反而有点好奇,“要是习惯了亮堂堂的画面,突然看到这种有点压抑的感觉,确实会不舒服。但对刘盐来说,失去陆天驰的那一刻,世界本来就是黑白的啊。”

    导演李孟桥

    她不介意差评,甚至觉得骂声比夸奖更有用。“夸你的人,可能和你审美差不多;骂你的人,才会让你看到另一个世界。”有观众说“看不懂剧情”,她觉得这很正常:“但我还是觉得,不是所有故事都得像说明书一样讲得明明白白。生活本身就有很多模糊的瞬间,不是吗?”

    04

    “念头” 是最坚硬的东西

    《她的生存之道》播完了,李孟桥的电影《戴珍珠项链的女人》也正在做后期剪辑,这部电影由庄达菲、张宥浩和牛超主演,讲的是关于“念头”的故事。

    “一个人有了个念头,一直想,不断去想它,最后这个念头会变得像珍珠一样坚硬。”她用个比喻解释:“珍珠本来是蚌壳里的沙粒,被疼痛包着,最后成了‘宝贝’。人的执念也是这样,一开始可能只是个小想法,后来就成了甩不掉的枷锁。”这个灵感是生活中观察到的。“有人因为十年前的一句误会,恨了一个人一辈子;有人认定‘自己只能做某件事’,结果就困在原地了。”她觉得,“念头”的力量比想象中大,“它能让人产生爱,也能滋生恨;能让人坚持下去,也能让人钻牛角尖。”

    导演李孟桥

    “比如刚才咱们聊到的,有人觉得童童就不该留长发,其实就是‘念头’导致的。”这种对“抽象情绪”的表达,是李孟桥的强项。在电影《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里,她用公路片讲“自我和解”;在《她的生存之道》里,用厨房的热闹讲“重建”;而在《戴珍珠项链的女人》里,她想用“珍珠”这个比喻,把人心的复杂面给剖开。

    她坦言自己是个对“情绪”特别感兴趣的人,在她看来,不管有钱没钱,不管处境如何,每个人都会被情绪困住,所以她喜欢观察别人怎么从情绪里走出来,重新调整自己,也喜欢用影像把这些情绪表达出来。

    05

    导演的自我警惕

    从在英国学传媒和电影制作,到北影进修,再到成为导演,李孟桥对这个职业的理解,一直带着一种清醒的“警惕”。“导演容易变成‘集权者’。”她说,不管剧组3个人还是300人,导演说话都特别有分量,“所有人都听你的,时间长了,你可能真以为自己‘绝对正确’,这很危险”。

    她时刻提醒自己,刻意保持敏感度,“我喜欢看差评,喜欢听不同的意见,哪怕刺耳,也能让我知道‘哦,原来还有人这么想’”。这种警惕也体现在创作中。面对合作方的要求,她并不执着于“必须完全按自己的想法来”,而是像水一样适应容器。“你给我个杯子,我就用杯子喝水;给我个碗,我就用碗。”她不觉得这是“妥协”,“关键是水的本质没变。不管用什么容器,我想表达的东西,总能传出去。”

    导演李孟桥

    作为女性导演,李孟桥经常被问:“在男性主导的行业里,会不会不舒服?”她的回答总是很直接:“我不知道‘女性导演’该是什么样的。”

    她笑着说:“在这个行业里,没人会因为我是女的就特殊照顾,我也不需要。”

    “现在一说女导演,就问‘你怎么看待女性困境’,好像女导演只能拍这个。”在她看来,“性别”不该是创作的枷锁,男导演能拍家庭主妇,女导演也能拍战争片,这很正常。“就好像我拍刘盐的故事,打动我的不是因为她是女人,而是因为她的‘生存’本身有力量。”

    06

    什么容器都能装水

    可能是因为早期的几部短片拿了不少国际电影节的奖,熟悉李孟桥的观众,更愿意把她归为“文艺片导演”“小众导演”,甚至有人看到“李孟桥”三个字出现在腾讯视频这种更主流的平台时,会觉得有点意外。

    但在李孟桥心里,没有所谓的小众和大众之分,她也不抗拒尝试不同的类型和剧种,从文艺片到平台剧,从现实题材到悬疑故事,她愿意试试所有可能性。“如果有人找我拍古偶,我当然可以啊。”“找我拍的人肯定做好了‘不那么传统’的准备,我可以用古偶的壳,讲点人的欲望和挣扎,这不也挺有意思?”

    导演李孟桥

    “包括短剧我也觉得挺有意思的,是另一种创作思路。要求节奏快、反转多,但今年短剧行业好像有变化,不管平台还是观众都更追求质感了(所以有机会也可以试试)。”

    作为一个有自己风格的导演,李孟桥也不担心在走向更主流时失去“自己的东西”。“工作肯定有取舍,互相让步是难免的,这点我能接受。而且找我的人肯定了解过我的风格,想做出点不一样的,这是相互的事。”

    她最近在接触一个悬疑项目,“还没最后敲定,只能透露是讲破案的故事”。有人疑惑“你怎么会拍悬疑”,她觉得这问题本身就很奇怪,“导演难道只能拍一种题材吗?就像厨师,不能只会炒青菜吧?”新片《戴珍珠项链的女人》预计明年上映,之后还有几个剧本在推进——有剧,有电影,题材各不相同。“我没什么‘必须拍的故事’,就想看看不同的‘容器’能装下多少东西。”

    “剧集也好,电影也好,短剧也好。时代在变,创作的形式也在变。”她指着桌上的杯子说,“就像水一样,装在杯子里是杯子的形状,装在壶里是壶的形状,本质还是水。而我想做的,就是能够适配各种容器的水。”

    SPECIAL REPORT

    OK!独家对话

    李孟桥

    《她的生存之道》

    导演

    OK!:在《她的生存之道》整个创作过程中,你最想传递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李孟桥:其实啊,虽然剧名叫《她的生存之道》,但讲的核心东西,是职业的转变、情感的失去、生活的无常,这些都是每个人都会碰上的共同问题。哪怕是退役女拳击手去当厨师,听着挺戏剧化,现实中其实也挺常见的,身边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OK!:选择窦靖童和王传君担任主角,是出于什么考虑?

    李孟桥:窦靖童身上有角色需要的“顽强生命力”,她能理解角色面对无常时的深层情绪——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的必修课。王传君则是因为“能镇住角色”,那种落魄律师的松弛感很真实,就像生活里会遇到的普通人,不是非得要每天都精致到一丝不苟的人,选角上我更在意的是“气质是否贴合”。

    OK!:有观众说剧集的影像风格偏阴郁,甚至最后用了黑白画面,这种处理是想表达什么?

    李孟桥:我觉得这是最能直接表现出女主角心情变化的方式。她曾经的生活像做饭一样五颜六色,失去挚爱后,世界自然会褪色成黑白。有人调侃“导演没见过彩色电视机”,但对角色来说,那一刻的绝望就是黑白的,我希望这一段故事能呈现出这种质感。

    OK!:你说“喜欢看差评”,这些负面反馈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

    李孟桥:骂声其实挺有意思的。夸你的人可能和你审美差不多,骂你的人却能让你看到另一个世界——原来有人是这么理解事物的。了解不同声音,才能更清楚自己的表达在不同人心中的样子。

    OK!:如何平衡市场需求的限制和个人的艺术表达?

    李孟桥:以前觉得个人表达和市场风向是二选一,现在觉得更像“什么杯子都能盛水”。平台给的框架是“容器”,我的表达是“水”,无论载体如何,关键是水的本质不变,只要清楚自己想表达什么,形式没那么重要。

    OK!:新电影《戴珍珠项链的女人》聚焦“念头的力量”,这个主题是怎么来的?

    李孟桥:珍珠的形成其实是蚌壳包裹沙粒的过程——疼痛催生了坚硬的“宝贝”,人的念头也是如此。一个微小的想法被反复强化,会变成执念,甚至敌意。这种偏见可能源于多年前的一句话,最后成了不可动摇的枷锁。电影想探讨的就是这种“念头如何塑造人”。

    OK!:你多次提到喜欢《时时刻刻》还有导演阿彼察邦的作品,这些影片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李孟桥:它们让我更关注“共通的人性”。比如《时时刻刻》里,再炙热的爱情也留不住不想活的人,这打破了“爱情或者婚姻能解决一切”的偏见;阿彼察邦的电影则抽离现实,只讲不分男女、阶级的生老病死。我喜欢这种跳出标签的表达,人的痛苦和挣扎,本就不该被性别、身份框住。

    OK!:作为女性导演,你如何看待“女性主义”的标签?

    李孟桥:我会警惕过度标签化的“女性主义”,真的平等是落实在小事里——比如不预设“女导演拍不好商业片、男导演拍不好细腻情感等等”。性别不该是创作的枷锁,女导演能拍战争片,男导演也能拍家庭主妇,这很正常。

    OK!:对 “导演”这个职业的理解,这些年有什么变化?

    李孟桥:我会提醒自己保持清醒。很多时候导演在剧组里,无论拍得好坏,都有极大话语权,容易迷失。我到现在都不太适应别人叫我“导演”,我会时常提醒自己别把自己的判断当真理,得辩证地看待每一个选择。但我也还是会尽量地去做自己想做的艺术尝试。

    OK!:未来想挑战什么题材?会拍古偶、悬疑这类大众向作品吗?

    李孟桥:什么都想要试试。古偶如果找我,对方肯定做好了 “不那么传统” 的准备,我可以用它的壳讲人的欲望;悬疑题材也在接触,我更在意“题材本身是否新鲜”。对我来说,没有必须拍的故事,只有“能不能用新载体装下想表达的东西”,形式从来不是限制。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国米官方哀悼阿玛尼去世城市象征时尚界传奇
    下一篇
    在人间大结局徐天治愈贾小朵住心里全是意外

    评论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