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谋剧的公认巅峰之作就是《琅琊榜》,里面每一步都算得准,最后成功报了仇。同样是权谋剧的《藏海传》播了之后,大家肯定会拿来跟《琅琊榜》比一比。现在演到一半,差不多能看出个大概:经典确实很难被超越。和《琅琊榜》比起来,《藏海传》的权谋戏不够到位,藏海也比不上林殊,特别是逻辑上有点说不通。就拿六初师父否定王爷是藏海第三个仇人这事来说,就能看出差远了。
贞顺九年,还是个孩子的稚奴躲在地道里,眼睁睁看着平津侯杀了蒯家十四口人,只有他和师兄观风逃过一劫。这十年他一直记着报仇的事,他一开始还以为仇人就是平津侯。直到他用父亲当年做的青铜匣去刺杀平津侯,没成功之后,才知道原来仇人不止一个,是三个。铁面人跟他说,除了平津侯庄芦隐,司礼监掌印曹静贤是第二个仇人,但第三个是谁,他一直没查到。
要想报仇,就得先找出这第三个仇人是谁。褚怀明的死,给藏海提了个醒。褚怀明死于流放途中,藏海整理他留在司天监的东西时,发现有两枚古钱,是褚怀明准备送给永容王爷的。褚怀明这人一向会钻营,藏海就琢磨,永容王爷会不会就是自己一直在找的第三个仇人。于是他凑齐一套三枚的古钱,送给永容王爷,还借着这个机会,参加了永容王爷在枕楼办的宴会,就想试探一下,这人到底是不是自己的第三个仇人。
六初师父知道了这事,就以花魁的身份主动去参加了宴会,拦住了藏海,怕他冲动。她跟藏海说得特别明白,说永容王爷不可能是第三个仇人,因为当年蒯家出事那晚,永容王爷正在画舫上办宴会,她当时也在场,王爷一晚上都没离开过。
六初师父的意思就是,永容王爷有不在场的证明,所以肯定不是第三人。说实话,这逻辑也太乱了。要想把这事理清楚,先看看这几个细节:
1. 铁面人查到,当年平津侯从冬夏回京城的当晚,就跟着曹公公一起出门了,他猜这俩人是去找第三个仇人商量对策去了。
2. 结果第二天晚上,蒯家就出事了,凶手就是平津侯,现场除了平津侯带的人,再没别人,连曹公公都没出现。
3. 蒯家出事那晚,永容王爷正在画舫上寻欢作乐,一整晚都没停,六初师父当时也在场。
六初师父排除永容王爷的理由,简直奇葩!就因为永容王爷没在蒯家灭门的现场,所以就不可能是第三个仇人?这是什么逻辑?
蒯家虽说有十六口人,但除了蒯铎、赵上弦和一个仆妇是大人,其他都是不到十岁的孩子,没一个会武功的。而且平津侯早就派人把蒯家围起来了,要对付他们,平津侯一个人就够了,根本用不着曹公公,更不用说是地位更高的第三个仇人出手了。那晚别说第三个仇人,曹公公都没出现。就因为永容王爷不在场,就说他不可能是第三人,那照这么说,曹公公也不是凶手啊,他也没在场啊!这逻辑根本讲不通嘛!
真实情况可能是这样的:蒯铎从地宫里拿到癸玺逃了出来,结果被平津侯发现了。蒯铎知道这东西的厉害,就一路往京城跑。平津侯找到曹公公,跟他说了这事,俩人觉得事态紧急,就一起去找第三个仇人商量(这里估计牵扯到皇位继承人的事,第三个仇人很可能是皇位竞争者,平津侯和曹公公支持的就是他)。
三个人商量好了,由平津侯去盯着蒯家,只要蒯铎一回家,就立刻逼他交出癸玺。前面也说了,蒯家不难对付,所以曹公公和第三个仇人都没出面。平津侯没拿到癸玺,却得了三个铜鱼,为了互相牵制,一人分了一个。
就因为永容王爷不在现场,就说他不可能是第三个仇人,这种一点逻辑都没有的剧情,简直太离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