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看记录
    • 关注公众号剧透更有味

    娱乐星闻 诺兰最好的美剧
    首页 娱乐星闻 电视资讯 诺兰最好的美剧

    诺兰最好的美剧

    路西法尔

    2001年,震惊全球的「9·11」事件发生了。十年后的2011年,CBS电视台推出了一部讲反恐和电子监控的电视剧——《疑犯追踪》。因为它后来准确说中了「棱镜门」这些事,大家才觉得它特别厉害。到现在,「9·11」都过去二十多年了,《疑犯追踪》首播也有十多年了,这时候回头看看这部剧,说不定正是时候。

    《疑犯追踪》(2011)

    这部剧的英文名叫「Person of Interest」,大家平时简称它「POI」。它是《迷失》那个导演J·J·艾布拉姆斯,加上一个英国编剧乔纳森一起搞出来的。

    乔纳森·诺兰,就是现在特别火的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亲弟弟。他哥哥那些重要的电影,比如《蝙蝠侠》系列、《星际穿越》什么的,剧本都是俩人一起写的。所以说啊,乔纳森现在能成,全靠他哥哥的电影卖座又好评,他可是背后最大的功臣。

    乔纳森·诺兰(左)与哥哥克里斯托弗·诺兰

    第一季第一集里,吉姆·卡泽维演的前中情局探员约翰·里斯,出场时是个邋遢落魄的地铁流浪汉。他从阿富汗回来后,得了挺严重的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整个人又累又孤单,天天喝酒,跟没知觉似的,简直就是「反恐战争」后美国人的真实写照。他教训了几个小混混,结果被警察抓进了纽约警局,可这时候有个神秘人二话不说就把他保释出来了。

    这个神秘人,就是迈可·爱默生演的哈洛·芬奇——这人是个特别低调的亿万富翁,同时也是史上最牛的黑客。这集结尾时,芬奇和里斯隔着哈德逊河,看着重建中的新世贸中心。芬奇跟里斯说:「9·11」之后,他帮政府搞了一套叫「机器」的电脑系统,专门用来监控所有人,为的就是不让再发生那种大规模的恐怖袭击。

    这套「机器」收集了大家好多隐私信息,但真能准准地报出谁要犯事。可政府只管那些跟公共安全有关的大案,普通的刑事案件他们才不管呢。

    芬奇后来发现,每天有好多好多被「机器」报出号码的人,就这么悄无声息地被害了。他心里特别难受,吃不下睡不着。他就利用自己留在程序里的「后门」,拿到了那些要出事的人的社会安全号码。

    为了阻止这些案子发生,他雇了里斯——这人当时活得跟行尸走肉似的,但身手特别好,让他去接近那些「号码」的主人。这么着,这部五季一百零三集的科幻悬疑剧,就这么开场了。

    里斯刮掉胡子后,长得帅,动作又利索,跟电视剧版的詹姆斯·邦德似的;而芬奇呢,躲在幕后,脑子灵光,资源多到数不清。难怪大家觉得,这部剧把诺兰拍的《黑暗骑士》里蝙蝠侠的特点,拆成了两个人。

    一个动一个静的俩男主组合,其实不新鲜:俩白人男主,一个有钱,一个有闲,一边躲着政府追,一边当侠客,可他们这么做的理由,就因为心里有愧疚。

    主角们主持「正义」的时候,对社会热点问题就是蜻蜓点水般提一下。比如第一季第四集讲的退伍老兵融入社会难,第十六集说的华尔街内部交易,都是当时大家关心的事,但剧情根本不会碰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

    最后反派全被里斯打断了膝盖,事儿就完了。看着那些高科技手段和刺激的剧情,其实就是社会主流人群在自我反思、自我期待,最后自我安慰。所以啊,POI前期其实不算好看,最大的看点还是两个男主时不时「发糖」的互动,搞得粉丝直呼‘磕到了’。

    不过POI这剧挺会铺长线的,前面六集单元剧看着不温不火,接着就迎来了第一个小高潮:黑帮「教父」以利亚出场了。

    这个秃头男人,长得普普通通,其实是暗地里控制纽约大半个地方的黑手党老大。他虽然干了不少坏事,但对兄弟挺讲义气。这么个亦正亦邪的角色,就像往池塘里扔了块石头,把POI表面上的平静给搅乱了。

    从第二季开始,「根妹」、「锤妹」这些人还有各方势力都陆续登场,POI的常驻主角阵容渐渐齐了。剧情也不光是单元剧了,开始围绕「电子监控」该不该干、「人工智能」谁说了算这些事儿展开冲突。

    剧的节奏突然就快了,紧张得让人喘不过气,反而让观众开始怀念前面那些「慢悠悠」的单元剧了。

    2013年,「棱镜计划」被曝光了。爱德华·斯诺登泄密的文件说:「9·11」之后,美国政府偷偷摸摸地通过互联网收集大家的信息,监控的不光是美国公民,连外国人也监控。

    简单说,只要你用过美国公司的网络服务,比如微软、谷歌、脸书这些,你的个人信息就可能被美国政府拿到。这下子,POI那句经典的开场白「你正在被监视」(You are being watched),一下子从科幻预言变成了每个人身边都可能的现实,听着就让人心里发凉。

    也就是这一年,POI播出了第三季。从这季开始,警察内部的腐败组织「HR」已经不够主角团队打了。左边有激进的反政府黑客组织「时刻警惕」,右边有搞出比「机器」还牛的监控系统「撒玛利亚人」的「德希玛」公司,老是把POI小队逼到绝路上。

    这季开头是一个卖客户隐私的数据贩子被杀,结尾是「时刻警惕」搞的「世纪审判」。

    这个数据贩子,是POI小队少数没救过来的人之一。电视剧用了一整集来讲隐私泄露的危害:有个女孩被变态前男友通过社交软件找到,然后被杀了;还有个男的被错当成强奸犯,工作丢了,还进了监狱。一家卖隐私的公司危害就这么大,那一个国家呢?

    这季结尾的审判,代表了后「9·11」时代三种关于隐私的典型看法:「时刻警惕」坚决反对国家监控所有人,甚至不惜发动武力「革命」;代表政府的M女士却说,监控反恐特管用,跟救下来的人命比,这点隐私牺牲算啥;剧里最大的反派,「德希玛」的头头X先生更直接:「人们心里其实盼着被保护,就是不想接受被保护的方式。」

    那芬奇自己是怎么看隐私的呢?要是从人权、自由这些大道理来说,他该支持「时刻警惕」才对。何况他自己也被政府追捕,隐姓埋名好多年,最懂「隐私」多重要了。

    可他又偏偏是「机器」的发明人,不光「时刻警惕」觉得他和开头那个被杀的黑心贩子是一丘之貉,芬奇自己也原谅不了自己是「机器之父」这事儿。

    这种纠结的心态折磨了芬奇好多年,也是他为啥要组POI小队一直救人的动力。说不定芬奇会这么想:后「9·11」时代哪还有真正的隐私啊,潘多拉的魔盒已经打开了,与其老想着抗拒,不如早点琢磨怎么好好利用这些收集来的信息。

    可这种「政治不正确」的想法,能通过主角的嘴直接说出来吗?要知道,欧美观众大多天然站「时刻警惕」,反对政府随便干涉民权,所以斯诺登爆料才闹那么大,一部电视剧哪敢得罪这么多人啊?

    所以我们根本看不出芬奇到底咋想的,他说话就是为了拖延时间等救援,然后编剧赶紧用下一个刺激的剧情把他的话跳过去,观众最该知道的信息,反倒没说到。

    在POI里,我们既能看到一部通俗剧对现实问题抓得多准,也能看到它在碰这些问题时的取巧。

    从第四季开始,剧情变成了「机器」和「撒玛利亚人」俩AI打架。支持「撒玛利亚人」的「德希玛」,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坏蛋,他们觉得让机器代替人类做决定,就能创造绝对公平的世界。结果公权私权的话题,悄悄变成了自由意志和绝对控制的对抗,连「德希玛」头头X先生,都塑造成了一个被克格勃思想洗脑的前中情局特工,这个主题虽然「安全」,但也太老套了。

    虽然后两季剧情更紧凑了,每季结尾小诺兰煽情也用得更溜。有些单元里,编剧还试了开放式结局,或者致敬《后窗》、《史密斯夫妇》这些经典电影,但我一直觉得,POI最牛的还是第三季那个其实没写完的结局。

    「棱镜门」是小布什时期开始的,但奥巴马时期还留着。从奥巴马那会儿起,美国政坛「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连隐私权在内,几乎所有公共议题都成了党派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

    相应地,不同的人群也「重新抱团」了,社会共识差不多没了。也许以后美国能重新找到共识,但现在支撑着芬奇和里斯在黑暗里主持正义的那种「正义」——那种大家觉得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普遍正义,已经不存在了。

    现在回头看,也许POI就是在后「9·11」时代,用一种想象的方式去拯救那个越来越分裂的社会,虽然越往后拯救的希望越小,但它的失败,也值得我们记住。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赵露思为何换槽口恰饭
    下一篇
    曾是国语老师瞒着男友秘密闯入业界

    评论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