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的剧情里,为了把香暗荼救出来,藏海没办法,只能进宫见皇上,自己主动认错。
偷偷溜进皇宫、偷走了癸玺,这么大的罪摆在这儿,藏海主动去自首那点事儿,根本不值一提。皇上要是生气起来,那可是“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只要他一生气,藏海肯定死得连渣都不剩。
不过呢,藏海这人本来就足智多谋,算计得特别准,既然敢定下“以身入局”的计划,肯定早就想好了怎么安全脱身的法子。
果然,藏海进了宫之后,靠着含章殿里的几件木雕,猜出了他爹和皇帝之间的关系。接着,他直接亮明身份,又打起了感情牌,几句话就把皇帝说动了,给自己换来了不被追究的机会。
藏海和皇帝相认后,蒯家满门被灭的真相,也就这么揭开了。
按皇帝的说法,他和蒯铎这关系,既是君臣,又是朋友,是过过命的交情。皇帝说,先帝临死前的时候交代他,一定要找到癸玺,所以他才偷偷让蒯铎,借着修封禅台的由头,在大雍和冬夏的交界处找癸玺。
蒯铎花了整整三年,总算找到了传说中的癸玺。他赶紧跑回大雍,连夜溜进皇宫,亲手把癸玺交到了皇帝手里。
蒯铎以前救过皇帝的命,现在又给大雍立了大功。知恩图报、又会用人的皇帝,本想提拔好兄弟进内阁。谁成想,面对皇帝的赏赐,蒯铎却要辞职回家养老。
好兄弟递了辞呈,皇帝没办法,只能批准。蒯铎连夜赶回家,想带着全家老小离开京城,偏偏撞上了庄芦隐、曹静贤这些仇人。结果,蒯铎被逼得自杀,蒯家满门都被灭了。
皇帝断断续续讲完这些,把这事儿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都说了,听起来好像蒯家被灭门,纯属是阴差阳错的意外。
可皇帝的话,虽说有头有尾、听着也合理,但仔细一琢磨、一分析,根本站不住脚。他越是把自己撇得干净、装得无辜,反而越让人觉得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欲盖弥彰。
蒯铎把癸玺带回来之后,皇帝的心情就像坐过山车,忽上忽下——一开始他高兴坏了,心花怒放,可转眼间疑心病就犯了,话锋一转,矛头就对准了蒯铎。
当时,皇帝是这么说的:“国家的宝贝,不能随便给人看;皇上的软肋,也不能随便让人知道。可蒯卿啊,朕的软肋,你倒是知道得不少啊。”
皇帝说这话的时候,脸上笑嘻嘻的,但蒯铎听了,后背直发凉。皇帝的潜台词很明显——他已经起了杀心。
为了再试探试探蒯铎,皇帝还假装说要给他升官、加薪,让他进内阁当宰相。蒯铎这人可不傻,他明白皇上这是用直钩钓鱼、设下圈套呢,他要是一口答应,那可就上当当了。
庙堂已无容身处,且向江湖借条路。
故事讲到这儿,蒯铎心里明镜似的,不管怎么样,大雍的朝堂上已经没他的立足之地了。他只能主动辞职,远离朝廷的是非。
毕竟,对臣子来说,一旦知道了皇帝的秘密,就肯定会变成对方的眼中钉、肉中刺。这时候,激流勇退、功成身退才是聪明的做法。
可惜啊,蒯铎刚回到家那天晚上,庄芦隐就带人围住了蒯家,最后闹得蒯家满门被杀,血流成河。
蒯铎死了之后,庄芦隐对外说,蒯铎是让强盗杀的。凭皇帝和蒯铎的交情,如果他真的念着旧情、想保蒯家,肯定不会让蒯家被灭门的案子就这么草草了结。
蒯铎前脚刚出宫,后脚全家就被灭门,这事儿也太巧了,就算是瞎子,也能看出这里面有猫腻、有玄机。
可对于“蒯家让强盗杀了”这种离谱的说法,皇帝却装傻充愣,心安理得地认了这个账。
嘴上能撒谎,心却藏不住。蒯家出事的第二天,皇帝正坐在含章殿的龙椅上,就听到了这个消息。可面对这么突然的事儿,皇帝的反应却平淡得很。连旁边的老太监都建议再查查,皇帝的回答就三个冷冰冰的字——不必了。
明摆着,蒯铎的死,正是皇帝想看到的结果。蒯铎知道皇室的秘密,见过皇帝不光彩的一面,还掌握着癸玺的秘密。从皇帝的角度想,蒯铎知道他的命门和软肋在哪儿,所以,蒯铎被杀是早晚的事。
毕竟,这世上,只有死人才能守住秘密。
皇帝给藏海讲这段陈年旧事的时候,虽然拼命说他们俩关系多好,还时不时地美化自己,但从他当上太子的那天起,他们俩就再也回不到小时候那种关系了。
权力能考验人性,更能改变人性。用皇帝自己的话说,他从十岁就开始学帝王之术,所以,皇帝的心机、城府,还有人心的险恶、丑陋,他样样都懂,件件都会。
凭皇帝的权力和手段,他甚至都不用下旨,只要一个动作、一个眼神,自然有人能猜到他的心思,然后动手杀人。
别忘了,蒯铎回到家的时候,心里又怕又慌;庄芦隐动手的时候,躲在暗处的,正是皇帝最信任的大太监曹静贤。
从头到尾,皇帝都像个沉默的看客,对蒯家被灭门这事儿,他不闻不问、由着它去,心硬得像铁一样,一点反应都没有。
现在,就算藏海揭开了这段血淋淋的往事,只要皇帝杀了那些帮凶,随时都能落个贤君的好名声。
就像藏海以前对庄芦隐说的那样:“皇上早就忌惮你了,他不会亲手杀一个手下、旧部遍布大雍的武将,但如果这时候有个人替你杀了你,就算到时候朝廷乱、军心不稳,他也只需要砍掉这个人,就能给所有人一个交代。”
皇帝这套流程玩得门儿清,所以他才会这么坦然地把当年的事都说了出来。
帝王的心思,跟海底的针一样难猜。甚至,皇帝对藏海的信任和保护,都夹带着算计和利益。对蒯家被灭门这事儿的翻案,不过是他为了现实利益才做的决定。
他之所以不追究藏海,是因为他还指望着藏海给他揪出第三个人、找回癸玺。
万一,癸玺又找回来了,那皇帝肯定又会来一出“图穷匕见、卸磨杀驴”的戏码。
跟皇帝这种人打交道,从来就没有温情脉脉的时候,只有时刻小心翼翼的份儿。
藏海啊,伴君如伴虎;皇帝呢,翻脸比翻书还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