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琉 音
编辑|李春晖
“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差”“供给丰富”“屡败屡战中,看到亮光”“还有希望”。
事先并未受到太多关注的海浪电影周论坛,因为电影圈大佬们平时不怎么爱说话,这次倒是挺敢说,确实让大家有了不少聊天的料。不过比起总结经验,大家现在最关心的还是十一档到底会上什么电影。毕竟距离十一档不到1个月了,现在只确定上映了三部重磅电影和两部动画片。
其中一早就定档的《熊猫计划2》还传闻有撤档可能,只有《刺杀小说家2》《志愿军:浴血和平》已经确定上映,其他电影还没宣布要上映。硬糖君看了一下网传的片单,从发行端来看,这次档期的格局完全是复制了暑期档:猫眼、淘票票摆好阵势,其他公司各自为战。
猫眼要发行的电影里,除了已经定档的《刺杀小说家2》《志愿军:浴血和平》,可能还会加上《浪浪人生》《风林火山》来凑热闹,继续保持它暑期档发行电影多的优势。大麦娱乐与淘票票可能会派出《特立独行》,或者是《抓特务》。
而曾经风光的民营“五大”,只有光线确定要上映一部动画片《三国的星空第一部》,其他公司还没什么动作。其实从暑期档就能看出来,民营五大已经不是电影的主要贡献者了。
硬糖君上一次给民营公司排座次,还是在2022年博纳上市的时候。那会儿,如日中天的博纳靠着两部《长津湖》系列拿下百亿票房,稳居第一。相比之下,同为老大哥的光线都显得有点暗淡。谁能想到才过去三年,博纳的主旋律大片生意就做不下去了。
刚刚过去的暑期档,于冬自己搞了个自我批评,想靠这个吸引眼球,但还是没能挽救重新剪辑后上映的《蛟龙行动》票房。眼下,博纳向韩寒的亭东借的7000万还没还上,更顾不上十一档了。
电影圈的排名在加速变动。不仅是一种类型片在取代另一种类型片,一批导演在取代另一批导演,连电影的操盘模式也在取代另一种模式。
导演换代,公司上位
本以为今年暑期档的冠军,会在猫眼和淘票票之间产生。结果没想到,另外一家叫上狮文化的公司赢了。29亿票房冠军《南京照相馆》,它的第二出品方上狮文化,同时也是这部电影的发行方。
上狮背后的股东宁浩、王易冰特别懂怎么发行电影。2018年主流市场还喜欢学周星驰电影“捂着不看片”的时候,《我不是药神》已经搞了个提前点映来扩大口碑,成了个好例子。2023年,《孤注一掷》又在暑期档搞出了“提档式点映”这个妙招。
但上狮最核心的优势,还是在电影制作源头拿到好片子,差不多把宁浩的人脉圈都搞定了。自从上狮成立以来,出品并发行了宁浩导演的所有电影,还有宁浩扶持的“新导演们”——文牧野、申奥、温世培、王子昭等人的电影。
尤其是文牧野与申奥成了新晋票房大户后,上狮在发行圈就有了很大话语权。在很多影院人眼里,现在的上狮很像当年的联瑞,有种老熟人的感觉。
当年,联瑞因为能稳定拿到“星爷”周星驰的电影,在发行圈很有话语权。“星爷”电影难产之后,联瑞又转型做上游制作,一度成了行业最火的公司,搞出了“哭片”这一套,比如《送你一朵小红花》《我的姐姐》《人生大事》等,赚了不少眼泪钱。
现在回头看,可能是疫情那会儿大家正需要眼泪来发泄。2024年疫情过去之后,联瑞和韩延照着老路子拍的《我们一起摇太阳》就不赚钱了。
这么一来,本来有望冲到头部、排个民营X大的联瑞,开始走下坡路了。今年,联瑞花大钱押注的大导演电影全都扑了:春节档有徐克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暑期档有姜文的《你行你上》与曹保平的《脱缰者也》。
十一档,联瑞可能会上映一部非大导电影《震耳欲聋》,主演檀健次的粉丝已经开始预热宣传了,这可能是联瑞今年救业绩的最后稻草了。联瑞另外一部投资不小的韩延导演科幻片《星河入梦》,暑期档撤档后还在后期制作中。
站在现在,稍微关心电影的人都能看出,联瑞不该光围着大导演搞大投资,尤其是那些过气的大导演。但当年谁又能想到徐克、姜文会变成这样呢?不怕暴露,硬糖君当年看到徐克要拍射雕,还跟着瞎兴奋了一阵呢。
说到底,也只能怪联瑞前几年太顺,步子迈太大了。相比之下,近一年开机最多的电影公司麦特文化步子就比较稳。靠《爱情神话》《好东西》这类低成本电影赚钱后,麦特新开拍的电影还是主打小体量、女性向。比如即将上映的宋佳、佟丽娅主演的《轻于鸿毛》,就算票房扑了,也不会赔太多。
老大哥们,谁能支棱?
暑期档票房TOP10影片的主出品方前三位,没找到一家曾经的民营“五大”。
光线在暑期档上映了两部电影,一部是新导演的《花漾少女杀人事件》,一部是动画IP电影《非人哉:限时玩家》,票房都没到三千万。暑期档受挫的光线,十一档率先定档了一部动画片《三国的星空第一部》,还放出檀健次配音的宣传物料,想扳回一城。
《三国的星空第一部》讲曹操的故事,找来了曹操“头号粉丝”易中天编剧。这个配置还是挺新鲜的,就看口碑怎么样了。不过,光线就算票房扑了,估计也都是小成本电影。只要把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应该能靠《哪吒之魔童闹海》赚的钱撑好几年,稳坐老大哥的位置。
另一位老大哥博纳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年初从韩寒公司亭东借了7000万,本来指望暑期档重新上映的《蛟龙行动》能翻身,结果电影又扑了。刚定档十一的《志愿军:浴血和平》有博纳参投,但这个系列的票房越来越低,前景不太明朗。
硬糖君真想劝于冬“是时候往前看了”,别再搞过去那套港式主旋律大片套路了。按观众评论说,重剪半年的《蛟龙行动》不是不好,就是过时了。观众对这类大片已经审美疲劳了,电影人没必要费力不讨好。
让香港导演回香港去拍邪典片、动作片,大概率比现在强。把主旋律电影交给根正苗红的内地新一代导演,或许更能让大家在三观上产生共鸣。
两相对比,曾经的对手王中磊倒是想开了。这个暑期档,华谊参投了《长安的荔枝》。这部电影赚不赚钱,坊间说法不一。王中磊直接在海浪电影周论坛上自爆“电影没达到预期”,还批评很多导演学好莱坞学歪了、浪费钱,猛夸申奥这类导演懂得高效拍片、不浪费钱。
看来咱们王总在电影圈没什么顾忌了,说话完全不避讳。虽然华谊手上还有参投的大片《美人鱼2》《抓特务》没上映,但这些年华谊真正赚钱早就不靠电影圈,而是剧圈了。硬糖君之前分析过2021年华谊财报,疑似最赚钱的是《北辙南辕》。之后几年,华谊每年都有稳定的剧集供应。
今年华谊更跟风进了短剧圈,成立了短剧厂牌“华谊兄弟火剧”,计划拍100部短剧。不管结果怎么样,华谊这老当益壮的创业劲儿,硬糖君挺佩服的。
跟光线一样稳坐头部位置的,非万达电影莫属。光线在上游生产《哪吒之魔童闹海》,万达电影则独占院线端鳌头,跟着吃票房红利。就算暑期档万达主控的《聊斋》不尽人意,也不影响它赚钱。
王长田可能也是因为这个,总觉得自己在给别人送钱,于是呼吁改票房分账比例,想让制片方拿更多钱。
导演公司,电影圈的真头部?
既然现在电影发行离不开猫眼、淘票票这两家线上票务“豪门”,他们每年自然也有很多主控电影上映。按理说,猫淘是妥妥的“双强”。但很多时候,猫淘也很难不围着大导演的电影转,一旦押错注,可能就赔掉一年的业绩。
要是按赚钱稳定性来说,大导演公司才是电影圈的真头部。大导演公司作为制作方,给资方提供服务,就能拿到成本之外的报酬。早期投资的资方和大导演自己的公司,还能在后期溢价卖出份额。基本电影上映前,大导演已经拿到自己的收益了,票房多少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
导演系公司的头牌是陈思诚的壹同制作。总体来看,陈思诚导演、监制的电影商业成功率很高,失手的很少。今年春节档的《唐探1900》大赚,暑期档监制的《恶意》有点扑街,但不影响后续,还是一堆资方排队想投。而且在电视剧领域,陈思诚也很抢手,同时进行着好几个刘慈欣作品改编的大项目。
第二大导演系公司应该是宁浩的坏猴子,还包含和申奥公司裕野、文牧野公司梦将军的合作,算是个导演公司集群。文牧野现在自己也监制和投资新导演作品,比如白雪的第二部《魔方小姐》。
紧随其后的是韩寒的亭东影业。这些年,韩寒除了拍自己的片子,也投了不少新导演的片子,比如《念念相忘》的刘雨霖、《长空之王》的刘晓世,还有可能十一档上映的《浪浪人生》导演马林。
有升起的,就有落下的。2018年被评“新五大”的开心麻花,2023年《超能一家人》惨败后,再没主控过项目。去年暑期档很有开心麻花风格的《抓娃娃》,是闫非、彭大魔公司西虹市影视文化主控的,开心麻花只占15%股份。
但失势的大导演,还是有活儿干。乌尔善的《异人之下》《封神第二部》接连扑街后,他公司长生天还是很忙,在搞大项目《郑和下西洋》系列。《逆行人生》挫败后,徐峥的真乐道也在剧圈有项目。
回头看,导演系公司能崛起,也得感谢民营“五大”和资本热钱时期。正是他们在巅峰时挥金如土,才孵化出这么多票房大户导演。
和上一代张艺谋、冯小刚不同,新一代票房大户导演不再挂靠某个公司,不需要大公司运筹帷幄,也不想再赚打工人的安稳钱。当年的“明星资本化”失败了,但现在导演能自己化身“资本”,用项目融资,只要放出消息,上门的资方就络绎不绝。
民营“五大”越来越难孵化人才、资金紧张时,导演系公司却越来越有钱,开始孵化人才了。综合型民营公司和导演系公司,好像此消彼长。
现在再讨论民营“五大”,不如直接聊“五大导演公司”。有人觉得,这是因为中国电影没像好莱坞那样建立制片体系。健康的市场应该有很多成功制片人,而不是导演寡头和一堆被牵着鼻子走的资方。
但也许这就是当下媒介、市场必然走向的模式。你们潮牌、餐饮、自媒体满街跑“主理人”,电影怎么就不能进入“电影主理人时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