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打拼了好多年的都市白领许红豆和闺蜜陈南星有个约定,她们想一起去一个“有风的地方”,看看风景,也好好犒劳一下一直努力的自己。
《去有风的地方》
可大城市的生活忙得停不下来,想要升职加薪,想到“更高的地方”闯一闯,就得先把“有风的地方”放一放。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两人的约定也一拖再拖,直到陈南星突然查出得了重病,没来得及治疗就走了,受到很大打击的许红豆 finally 决定放下北京的一切,自己一个人去大理,完成和闺蜜生前约好的事。
《去有风的地方》
刚到大理,许红豆就住进了云苗村的“有风小院”。
住在小院的人表面上看着“岁月静好”,但其实每个人心里都和许红豆一样,藏着各自的故事——有人创业失败了,躲在这里静一静;有人被网暴过,不知道怎么面对外面的世界;有人心里揣着文学梦,来小院躲家里人;有人婚姻不顺,想在这里重新开始......
小院里每个人都带着伤痕来,却在短暂的相处中彼此靠近。
《去有风的地方》
在苍山洱海间过着慢节奏的日子,许红豆慢慢从失去好朋友的痛苦和在大城市的疲惫里走了出来,重新看看自己和生活,最后在这个“远方的乌托邦”里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
2023年,刘亦菲演的《去有风的地方》作为国内首部“田园治愈剧”,正好说中了都市打工人的烦心事——那种像“齿轮”一样被生活推着走的生存状态,用真心打动了观众,打破了大家觉得“观众就爱看情节紧张的大戏”的老想法,这种暖暖的生活剧也能火遍荧屏。
眼前的生活全是苟且,剧里的远方却美得像做梦一样,《去有风的地方》给观众提供了一个能发泄情绪、也能在精神上找补回来的地方。
《去有风的地方》
2018年,远在大洋彼岸也有一部电影,给人差不多的心灵安慰。
电影的名字光听可能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凤凰卫视电影台
即将播出
《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9月14日 21:15/9月15日 17:35
根西岛和大理一样,有山有“海”,风景漂亮得很。
它是英国的海外属地,在英吉利海峡靠近法国海岸线的海峡群岛里。它和周围一些小岛一起组成了根西行政区,总面积大概78平方千米,总人口不到7万。
在这么一座有点孤独的海岛上,女作家朱丽叶·艾什顿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
《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故事发生在二战结束后的1946年。
女主角朱丽叶·艾什顿是个住在伦敦的作家,正愁不知道下一本书写啥呢。
某天,她意外收到一封来自根西岛的陌生人的信。写信的人叫道西,他偶然买到一本二手书,书上留了朱丽叶的名字和地址。
他在信里说,自己是“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的成员,还挺喜欢那本书的。
《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这个又特别又可爱的俱乐部名字一下就吸引了朱丽叶。
这个俱乐部是在二战时德国占领根西岛,大家急中生智想出来的一个借口:为了解释为啥宵禁后还聚在一起,岛民们撒谎说这是个文学俱乐部。
为了把这个圆下去,他们只好真的开始读书、分享书。读书成了他们在黑暗占领时期里,撑着精神、躲开恐惧、找安慰的重要方式。
朱丽叶从没想到,在那么远的一个海岛上,会有这么一群人和她一样,被文学治愈了。这些人,和她在伦敦书店签售会上见到的那些装模作样的人完全不一样。
《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二战时,朱丽叶也失去了父母,还好有文学这个避难所。
她爱读书,也会写书,多亏了这份才华,她在文学界出了名,不仅钱够花,还吸引来了美国军官马克这样有钱有权有又有貌的“完美”追求者。
离成为大家眼里的人生赢家,她就差对马克的求婚说“我愿意”了。
但朱丽叶觉得,自己离真正的快乐却越来越远了。
《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市中心那些装修漂亮的高级公寓,让她想起以前家在德军轰炸下快塌了的噩梦,马克带她去的那些上流社会觥筹交错的晚宴更让她愣住了——
就像走过了长长的黑隧道,出口却是一场热闹的派对。
那么多人,包括她的父母,都在这场战争中没了,而活下来的她,有资格沉溺在这样的快乐里吗?
带着这个疑问,她去了根西岛,心里隐隐觉得,在这座海岛上,能找到自己找了很久都没找到的答案。
《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对于不请自来的朱丽叶,俱乐部成员们很热情地招待了她。
开邮局的埃本带来了给俱乐部起名的“土豆皮馅饼”,独居的伊索拉带来了道西信里说的自酿酒。虽然味道不是朱丽叶想象中那么好吃,但读书会确实像道西说的那么热闹。
本来不熟的一群人,靠书一下子拉近了关系。
可当朱丽叶问起俱乐部的创始人伊丽莎白为啥没来,气氛一下子降到冰点,女主人莫格利太太甚至让她走。
《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朱丽叶在岛上待得越久,从俱乐部成员嘴里,慢慢拼出了伊丽莎白的故事。
文学之所以成为这群人在战时唯一的精神寄托,是因为现实里全是悲伤和遗憾。在揭开伊丽莎白背后的秘密时,朱丽叶治愈了这群经历过黑暗的人,也治愈了一直快乐不起来的自己。
她拒绝了未婚夫的求婚,搬到了根西岛,继续写书,还有和“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的人一场接一场地开读书会。
朱丽叶在虚拟世界里被文学治愈,现实中的作者也用文字的魅力治愈了喜欢《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的读者和观众。
《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这部电影改编自玛丽·安·谢弗(Mary Ann Shaffer)写的同名书信体小说。
在成为作家前,玛丽当过出版社编辑、图书馆员、书店店员,在离文学最近的地方,这个平凡的她一直坚持写作梦想,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出版一本自己的书。
1976年,她去伦敦旅行时,一时兴起飞去了根西岛,回来时因为大雾困在机场,只能在男洗手间用烘手机取暖,看完了机场书店所有的书,从此和根西岛结下了缘分。
多年后,在朋友怂恿下,她拿起笔圆了创作梦,把故事背景设在她魂牵梦绕的根西岛。书还没写完,就在欧美出版界和民间传开了。
《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可惜的是,2008年2月,书要出版了,玛丽却不幸病逝了。《出版家周刊》特意为她发了讣告,这对新人作家来说很少见。
唯一幸运的是,玛丽病重时,她的外甥女安妮·拜罗斯(Annie Barrows)接过了笔。她修订了全部稿件,最终完成了整部作品,让这本书在全球获得了好多好评。
2008年夏天,《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一出版,就受到了读者和媒体的疯狂好评,成了全美各大书店的“夏季主打”,第一周就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
2009年初,这本书毫无悬念地成了《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等几乎所有美国重要媒体的“年度好书”。这本书在英、法、德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陆续出版,引起了全球读者的共鸣......
2018年,改编电影上映了,继续着玛丽10年前带给读者的感动。
电影里朱丽叶和道西的感情线,有人觉得不如《查令十字街84号》里两个笔友那种点到为止的纯友谊。
《查令十字街84号》
《查令十字街84号》是美国作家海莲·汉芙(Helene Hanff)写的书信体小说,讲了1949年到1969年,住在纽约的女作家海莲和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经理弗兰克之间,长达二十年的书缘和情缘。
海莲因为找不到英国文学珍本,给这家旧书店写了信,和严谨谦和的弗兰克开始通信。两人从刚开始的公事公办,慢慢变成分享文学、生活琐事和战后英国民生困难的深度交流。海莲还寄过食物包裹帮书店员工渡过难关,和整个书店建立了很深的感情。
因为各种现实原因,海莲最终没去成英国见弗兰克,但两人靠对书的热爱,建立了真诚的情感联系,是知识分子的惺惺相惜。
《查令十字街84号》
《查令十字街84号》能成为“爱书人的圣经”,就是因为它超越了爱情和友谊的界限,是对人文精神和文化共鸣的赞美。
但也许极致的浪漫主义,正是《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最大的优点——放下现实的考虑,拥抱内心的渴望,奔向一个不知道结局的诗和远方——这种愿望在生活中实现不了,却能在电影里得到圆满。
《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从大理到根西岛,从“有风小院”到“土豆皮馅饼俱乐部”,全世界的心灵都需要一个诗意的地方待着。
来源:凤凰卫视电影台
编辑:福尔魔歌、Remi
编辑:福尔魔歌、Re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