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能叭叭啦》这个账号,是由大家常说的“聪少”(程健聪),还有新媒体圈的老熟人“超哥”(胡利超)两个人一起搞起来的自媒体。
今年8月,在广州海珠区石榴岗路的天桥边上,聪少(右边)借了辆电动车,跟超哥(左边)一起测了测天桥的坡度。
程健聪:咱俩都日更100天了,接下来到底该咋整?
胡利超:说实话,我很多时候也挺迷茫的,不过咱俩新闻媒体的背景,倒是可以好好利用一下。
7月21日22点31分,江南西附近的小酒馆渐渐热闹起来。我们俩坐在吧台前,电视里正重播温网女单中国选手王欣瑜的首轮比赛。“超哥,今天是我们日更的第100天了,后面我们到底该咋整?”聪少说话的语气,跟过去100多天没啥区别,“反正咱只要做跟‘电鸡’有关的事儿,不管是支持大家争路权,还是普通市民有意见,数据流量都还行。”
录完《超能叭叭啦》最后一条视频“坚持日更100天”时,我们都重重叹了口气——这“自媒体”的饭,果然没那么容易吃上。屏幕上的粉丝数停在1564,不算多,却像刚冒出几片叶子的新芽,这就是《超能叭叭啦》——从做动态新闻转型后,种下的第一颗种子。
转型
动态新闻行不通了,选“民生”和“评论”
《超能叭叭啦》这个账号,一开始有点“被逼无奈”的感觉——虽然我们之前做了好多年那种叫“动态”的中短视频新闻,但慢慢发现这个模式越来越老套,跟观众的距离也越来越远,“老办法不管用了”成了我们所有人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之下,我选了“民生”和“评论”这两个关键词,跟超哥一拍即合,就开始琢磨着打造这个IP。
于是我们扛着设备,扎进了烟火气最浓的市场。超哥举着白菜聊“AI”,蹲在水产摊前聊“直播间情绪诈骗”,镜头里全是热热闹闹的市井生活。但数据很诚实:这一系列视频,粉丝少得可怜,播放量基本没破过2000,评论区最多人留言是“背景音太吵,听不清”。
市场环境复杂,人来人往,我们很难把控拍摄节奏;不同摊位的灯光不一样,导致画面亮度也统一不了……转型的压力像块大石头压在心里——这条路走不通,就得马上换方向,没犹豫的余地。
尝试
套用“回答我”网梗,没想到有了首条爆款
我们开始试第二种做内容的方式。这次我俩一块儿出镜。内容还是选些生活化的场景,但也得考虑拍起来方不方便。这次,我们在公交车站牌前聊“怎么刺激消费”,在居民楼下讨论“开盒”,还一起去地王广场打卡了“谷子集市”,聊聊“谷子经济”。账号总算开始慢慢涨粉了。
3月中旬,当时有个特别火的网络梗“回答我”,正好广州开始搞电动车专项整治,我和超哥就借这个主题,套着“回答我”的梗拍了一条视频,没想到成了账号注册以来的第一条爆款——接近3万人看,一下子给我们带来了上百个粉丝,比之前所有视频加起来还多。
爆款视频的出现,一方面给我们打了一剂“强心针”,另一方面也敲了一次“警钟”。
我们意识到,以我们现在的更新速度和做内容的效率,想在自媒体的残酷竞争中杀出来,根本不现实——我们急需找到一个能源源不断快速做内容的办法。于是,我们开始做短平快的评论,努力保持日更。就这样,我们开始了“坚持日更一百天”的系列视频。
思考
想做“街采 评论”,年轻人爱“共鸣”
从这时候开始,我们盯着热搜,挑那些“大家心里都有疑问或者有情绪,但没人说透”的事儿。
在做《超能叭叭啦》之前,我一直觉得新闻评论得是“严肃的”“理性的”。但这100天让我明白,评论也可以有温度。刚开始对着镜头,我紧张得话都说不利索,说话跟背书似的。超哥就把稿子改成“聊天记录”,让我对着他讲。慢慢我就学会了在镜头前挑挑眉、摊摊手,甚至偶尔自嘲——有次聊“年轻人躺平”,我还笑着说“其实我也想过摸鱼,但看到大家还在为生活打拼,就觉得得把这些事说出来”。这种“不装”的风格,反而让更多人愿意听。
现在打开手机,到处都是观点,但真正“有用”的评论反而少见。我觉得《超能叭叭啦》的意义,就是在吵吵闹闹的舆论里,做一个“说真话、讲真事”的本地声音。要想做出特色,就得“贴着地面走”。本地账号的优势,就是离老百姓近。
未来,我们想试试“街采 评论”的形式,让更多普通人对着镜头说出自己的想法;也想做“系列评论”,比如跟着一条地铁线,聊聊它开通后给沿线居民带来的变化。
至于怎么抓住年轻人,我们发现他们不爱听“说教”,但爱听“共鸣”。比如聊“职场内卷”,我们不说“年轻人要奋斗”,而是说“其实老板也该看看,员工不是机器”。下次想试试用vlog的形式,边吃路边摊边聊“年轻人的夜生活”,说不定更对味。
焦虑
养号阶段,数据反馈挺让人失望
账号刚建起来那会儿,我们本想着在菜市场里拍,借助轻松的互动和生活气,用买菜这件事把职业发展、网络乱象、生活吐槽这些话题串起来。但账号的数据反馈挺让人失望的,好点的视频播放量刚过千,评论区基本没啥互动。
怎么才能吃上自媒体这碗流量饭?我们找了一批做媒体人、说话题类的账号当参考。没有颜值的民生记者,在自媒体上该是什么样?杜绝说教式的观点输出,说点连爸妈都能听懂的新闻话题,关注普通人的衣食住行,多共情、多唠嗑。
坚持日更,这是短视频平台上常见的起号套路。我们拆解对标账号的内容生产逻辑、平台运营的套路,再结合自己的风格做内容,分析平台算法喜欢什么样的活跃账号,提升在某个领域的专注度,因为平台系统会给稳定生产的账号流量倾斜。这个过程也是我们的“平台认知训练”,不是单纯地焦虑流量、跟平台博弈。
虽然嘴上说“不焦虑”,但在日更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养成了早晚看账号数据和评论区的习惯。不管是大家对内容的建议,还是一些不好听的声音,我们都会关注。哪些视频进了1万、10万甚至100万播放量的流量池,哪些网友的评论给了我们有效线索……通过这些互动数据:4条100万 播放,11条10万 播放,我们也大概摸清了《超能叭叭啦》的用户画像——20-30岁的普通工薪阶层,男的比较多。
探索
从“城市微观察”角度再出发
小酒馆里还是人声鼎沸,我手里来回摩挲着酒杯。我的想法是:日更100天算是一个阶段了,但总觉得我们得更仔细地总结一下,看看能用哪些新办法,是不是可以从评说话题转向关注民生实事。
日更100天之后,我们开始尝试从“城市微观察”的角度出发,从广州那些“奇奇怪怪”的天桥切入,第一期回访之前直播里关注过的站西超高天桥,后来根据网友的线索,又测了岗顶地铁口天桥、中山大道科韵路天桥、黄埔大道员村四横路天桥。每期视频都有很多不同区域的市民留言,让我们测他们家附近的“奇葩”天桥,呼声比较高的是江海大道天桥、猎德天桥、新市墟天桥这些,我们也试着邀请关注广州天桥的人大代表、专家,一起聊聊天桥的城市规划背景、现有天桥的改造和无障碍建设的事儿。
不过流量这碗饭还没吃热乎,网友的情绪反应也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我们在“湖南株洲农行5万块卡死救命钱”这个热点事件里,以“流程是死的,银行的流程是冷的”来评论,虽然单条视频点赞超过1.5万,播放量快160万,但聪少在后台私信里收到了网友的“开盒威胁”。
跟聪少的聊天还在继续,“说实话,如果硬让我说怎么搞,我大多数情况思路不是很清楚,但是我们新闻媒体的身份确实可以用好。”
停更一周,我们重新换了账号的背景图,修改了账号简介:转型路上的媒体从业者、说点大家关心的身边事、在自媒体路上小步快跑。
8月初的一周,海珠凤凰新村疑似出现基孔肯雅热病例,当天下午跟聪少去凤凰新村走了一圈,闻到了灭蚊消杀的气味,向街道工作人员求证,当日确实有一例,已经组织集中消杀。我们也赶紧开始自拍口播,当晚这条视频在视频号收获了近万转发。广东多地暴雨,跟聪少商量是关注暴雨还是继续做天桥,“我们优先看看哪些地方被水淹了吧”。
文/图:南都记者 胡利超 程健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