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看记录
    • 关注公众号剧透更有味

    娱乐星闻 最有梗喜剧神片居然十年了
    首页 娱乐星闻 电影资讯 最有梗喜剧神片居然十年了

    最有梗喜剧神片居然十年了

    暑期档影片《奇遇》的点映会上,台下的观众里,有位熟人。电影结束后,他接过话筒,聊起了这个双向穿越的故事。聊着聊着,他还提了另一部穿越片,只不过那部片子上映的年份,是现在看起来有点久远的2015年。

    这位观众叫,而这部电影是《 》。

    (《夏洛特烦恼》的上映时间,正好是十年前的九月,十年后它的评分停在了7.9分。)

    《夏洛特烦恼》创了不少“第一个”。它是开心麻花从舞台剧走向大银幕的开端,用2100万成本拿下了14.41亿的票房,怎么算都是笔稳赚不赔的买卖。它也是把“穿越爽文”搬上大银幕的成功尝试——“如果有一天醒来,发现眼前的一切都只是一场梦,自己还在高中课堂上睡着,阳光照进来,眼睛都睁不开”的这篇天涯热帖,被改编后,成就了主角夏洛的“开挂人生”。

    刚上映那会儿,大家对《夏洛特烦恼》的评价褒贬不一。说它好的,大多是从“能让人开心”这个角度:“笑点多,梗密集,能让人笑出来,这就够了。”说它差的,理由就五花八门了,“直男癌”“意淫”这些词,在当时的讨论里很常见。

    十年后再回头看这部电影,评价可能有点不一样了。很多人发现,它讲的那些主题,现在电影里越来越少见到了。而用喜剧的外表讲小人物的故事,现在也越来越少了。

    一部穿越片,讲的是赤裸裸的现实

    老规矩,先回顾下《夏洛特烦恼》的剧情。

    注意看,这个男人叫夏洛,不叫夏洛特。他事业没起色,生活一团糟,还特别懒,压根儿没法改变现状。在年少时女神秋雅的婚礼上,他穿得乱七八糟,喝得烂醉如泥。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回到了高中时代,靠着前世的记忆,他活出了完全不一样的人生。从此再没人说他落魄,他成了明星,有钱有势,以前追了半天追不到的秋雅,也顺理成章成了他的女朋友。

    再注意看,故事的最后,那些功名利禄转眼就成了浮云。夏洛过气了,又回到了以前那种潦倒的日子。他在梦里失去了现实中的爱人马冬梅,这时候他才突然明白,比起那些虚的,身边的爱和真心,才是最该珍惜的。(此处响起《一次就好》的背景音乐)

    看惯了同类短剧的人,可能早就对这些情节没感觉了。毕竟现在2025年的观众,对这些老套的叙事、反转早就见怪不怪了,看多了难免觉得腻歪。但在十年前,这部电影突然出现,可真是太新鲜、太生猛了。

    (图/《夏洛特烦恼》)

    这部穿越片,表面看是小人物逆袭的故事,其实里头全是现实主义的影子。

    就算只看主角的经历,也会忍不住感叹“这现实,也太真实了吧”——夏洛从班里的“小透明”,靠抄袭别人的歌成了大明星。他办演唱会、上春晚,鲜花与掌声纷至沓来。老师不再刻薄,同学也不嘲讽了——原来从没人注意到到被粉丝围着,只需要这么个过程啊。

    但再红的明星,热度也撑不了多久,这是老规矩了,夏洛也没能逃过。等他没歌可写了,很快就被新人比下去,人生好像一下子走到了死胡同。

    (整整十年前的九月。图/《夏洛特烦恼》)

    事业这样,情感也一样。现实里,夏洛根本看不见妻子马冬梅为他做的一切。穿越后,他追到了秋雅,可处久了才发现,当年心里的“白月光”爱的只是他的钱和地位,根本不是他这个人。想象中的爱情多美好啊,可实际生活告诉你,里面可能还掺杂着不少别的东西。

    除此之外,电影里的配角们也充满了讽刺。田雨演的王老师贡献了不少名场面。同学聚会上,他看谁送过礼就记谁:送收音机的叫张扬,送电视机的是袁华,送挂历的?哦,不记得了。几句话就把那势利劲儿演得明明白白。

    王老师的角色,尽显讽刺。(图/《夏洛特烦恼》)

    而且夏洛还借着王老师的嘴“吐槽”:“你天天排名,这大傻子,那二傻子的,这样就有前途了吗?”遇到这种区别对待,主角选择反抗和较劲——毕竟他当时想的是“在梦里,我还能让你欺负了?”这些台词虽然当时听着合适,现在单独拿出来,还是能让人笑着笑着,品出点别的味儿。

    电影里还讲了特权和不公平,主要在袁华身上。比如他的获奖作文是《我的区长父亲》。夏洛直接点破:这不是比文采,是“拼爹”。那时候,新闻里也老能看到这种事。创作者把这种情节放进去,明显是想讽刺现实。

    夏洛直白地指出,袁华的作文并非胜在文采,而是“拼爹”成功。(图/《夏洛特烦恼》)

    上面说的这些,都是当时电影能火起来的亮点。但同样的情节,内核也让很多人不舒服。整部电影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巨婴的白日梦,里面把女性角色当符号用得特别明显,好像人生价值就得靠钱多少来衡量,只盯着一个方向追求,把人生的其他可能都给缩小了。更麻烦的是,电影里那种男权思想,还被包装得理所当然,甚至有点浪漫。

    从道德上讲,这部电影确实有问题。但看看这十年来的国产喜剧,慢慢就会对它宽容不少——因为现在那些号称喜剧的电影,别提内核和价值了,就连让人笑这么基本的要求,都越来越难做到了。

    缝合社交媒体热词,不如造梗

    那《夏洛特烦恼》为啥好笑?

    答案其实很简单,除了讽刺,它的语言特别精准,包袱甩得也及时,笑料一个接一个,让人感觉像在看巅峰时期的春晚小品。简单说它的喜剧特色,就俩字儿:有梗。

    婚礼的酒桌上,夏洛这么说秋雅和自己:“上学的时候她很出名,是全校公认的校花;而我更出名,是全校公认的笑话”。一句话,一对同音词,把两人的处境说得一清二楚,现在看可能不算多高级的搞笑方式,但十年前可太有冲击力了。

    十年前,马冬梅就穿上了“电瓶车三件套”。(图/《夏洛特烦恼》)

    马冬梅模仿秋雅化妆时,秋雅问她:“你知道什么是东施效颦吗?”马冬梅回:“东施是谁?她为什么尿频?”这种“听错话”的包袱是传统小品常用的,一个人正经说事儿,另一个人故意岔开,笑点就出来了,还把马冬梅直爽的性格表现得活灵活现。

    当然,现在再玩这种谐音梗,不管是电影里还是脱口秀,都得被说“扣钱”了。所有笑点里,最火的还得是夏洛找马冬梅时,跟楼下大爷的这段对话:

    “大爷,楼上322住的是马冬梅家吧?”

    “马冬什么?”

    “马冬梅。”

    “什么冬梅啊?”

    “马冬梅啊。”

    “马什么梅?”

    “行,大爷您先凉着吧。”

    《夏洛特烦恼》里的名场面。(图/《夏洛特烦恼》)

    表面看这又是“听错话”的梗。但多看些戏剧剧本就会发现,这种语言技巧早就有了。比如诺奖得主约恩·福瑟,会让人物对话时不断重复,有时候是为了加强感情,有时候是为了制造氛围。把这种作用用到《夏洛特烦恼》里,这段对话可能就是在最后煽情“醒悟”前,给大家调剂一下情绪。

    视听语言上,《夏洛特烦恼》也造了不少经典梗。袁华每次出场都自带《一剪梅》背景音乐。本来是首抒情的歌,在电影里成了他倒霉时的专属背景音乐,失恋时的雪地里、落魄时的渔船上,都有这首歌跟着,这种巨大的反差就成了这个经典笑点。

    每一次出场,袁华都自带《一剪梅》背景音乐。(图/《夏洛特烦恼》)

    另外,重新设计人物关系,用“伦理梗”也出了不少笑料。比如病房里,夏洛看到妈妈旁边的是张扬,张扬说:“洛儿,我都想好了,打今儿起,咱俩各论各的,我管你叫哥,你管我叫爸。”“哥你找什么呢?爸帮你找找啊。”这很容易让人想到郭德纲相声里的伦理梗,这种技巧早就被观众验证过,用在电影里特别好用。

    今天已经很少见到梗输出这么密集的电影了。(图/《夏洛特烦恼》)

    现在有些创作者喜欢把社交媒体上的热搜词硬塞进电影里,但《夏洛特烦恼》不一样,它自己会造梗,所以这些内容到现在还有人传。幽默当然有技巧和套路,但前提是创作者得会从现有的故事里挖梗、造梗。可惜十年过去了,我们从《夏洛特烦恼》之后的电影里得到的快乐,可能还不如那些带罐头笑声的短视频多。

    “含腾量”越来越低,开心麻花不灵了?

    《夏洛特烦恼》之后,开心麻花想复制它的成功,很快就开始拍新电影。《西虹市首富》《羞羞的铁拳》《独行月球》《超能一家人》《抓娃娃》——单看票房,每部都还行,但口碑总是两极分化。

    那时候,大家还用“含腾量”(就是沈腾演了多久)来判断电影好不好笑。但后来观众发现,这招也不一定管用。被骗了几次后,大家开始质疑:开心麻花这块喜剧金字招牌,甚至沈腾本人,怎么不灵了?

    有人说这是沈腾的性格,他在喜剧上不想追求太高的高度;也有人说,他的黄金搭档马丽开始演正经角色了,比如《东北虎》里的家庭主妇、《水饺皇后》里的奋斗女王,种种迹象表明,她正在慢慢离开搞笑的路,撕掉喜剧的标签。

    演员想突破或者安于现状,是个人选择,不好说对错。还是回到那个问题:麻花为啥不能让人像以前那样开心了?如果你看过他们近年的大部分作品,可能会得出一个答案:疲了。不管是讲故事还是表达方式,都疲了。

    开心麻花早期的几部电影都围绕同一个主题——钱。《夏洛特烦恼》靠贫富对比讲穿越后的逆袭,夏洛的好日子全靠钱;《西虹市首富》也差不多,只不过加了更多偶然性,王多鱼“一个月花光十亿”的挑战,像玩游戏一样;《李茶的姑妈》更夸张,先让穷人耍富人,最后穷人逆袭,得到了车、钱和美女。

    这些电影里,对钱的崇拜、对阶层跨越的渴望,表现得特别明显。乍一看,这种故事有“爽点”,好像能迎合观众去影院放松的心情,但新瓶装旧酒,老是重复这种内核和反转,显然不是大家想要的。

    (第10届金扫帚奖获奖影片,《李茶的姑妈》)

    开心麻花应该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了,所以后来进入了新阶段——演员出洋相。《独行月球》就看沈腾在外太空怎么各种出丑;《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就靠夸张的表演逗笑。以前那种犀利的讽刺、批判全没了,笑料也成了套路,专门给后面的煽情打下手。

    到了《抓娃娃》,金钱叙事和出洋相更结合了。有钱人装穷?这故事早就偏离了观众的期待。电影里,父亲马成钢让儿子马继业做的,只是当个合格的继承人——换个角度,就是当他的复制品。在创作者眼里,《抓娃娃》可能也像个“儿子”,以为只要复制以前成功的麻花电影,就能票房大卖。

    但他们可能忘了,麻花当初立足的根本,是尖锐的表达,是揭露社会现象,是精心制作的笑料。现在架空悬浮的世界里,就算有再多花里胡哨的东西,也离那个有温度、有快乐的西虹市越来越远了。

    当创作者不再琢磨喜剧的精髓,想走捷径时,本该让人开心的麻花,就成了拧巴的面团。比夏洛还烦恼的,大概就是现在想看好电影的观众了。

    (今天回看,这部电影的讽刺依旧辛辣。图/《夏洛特烦恼》)

    《夏洛特烦恼》的短视频片段,到现在还老刷到,很多人刷手机时看到它,总会停下来笑一笑,然后一阵空虚涌上来,跟着叹一句:原来十年不只是场梦,有些东西,注定回不去了。

    作者 | L

    编辑 | 詹腾宇

    题图 | 《夏洛特烦恼》

    运营 | 何佳怡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亮剑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难度大伤亡惨重
    下一篇
    吴艳妮穿开衩裤被骂上热搜网友太大胆

    评论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