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看记录
    • 关注公众号剧透更有味

    娱乐星闻 罗曼蒂克消亡史七夕七夕档不存在
    首页 娱乐星闻 电影资讯 罗曼蒂克消亡史七夕七夕档不存在

    罗曼蒂克消亡史七夕七夕档不存在

    当我们不再相信爱情,情人节档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作者| 冼豆豆

    编辑|晶晶

    排版| 苏沫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发布初始时间:2025年8月30日

    曾经单日拿下5亿票房的七夕档,如今就算撒彩带、送戒指、搞牵手场,也难逃票房低迷的厄运。电影院里的爱情,就像现在人常说的爱情一样,正在变得越来越虚无缥缈。

    2025年七夕,影院里上演着一种怪现象:一部恐怖片打着“惊悚约会 刺激加倍”的旗号,跑到这个传统的爱情档期来凑热闹,跟仅有的几部新上映的爱情片“抢饭吃”。根据灯塔专业版的数据,七夕档(8月29日)总共才卖了2.19亿票房,跟前几年比起来,确实不太好看。

    更让人意外的是,七夕档的票房冠军居然不是新上映的爱情片,而是已经上映两周的《捕风追影》。亚军《7天》跟冠军差了将近2803.6万票房,看来现在过七夕,大家首选已经不是爱情片了。

    01

    2025年七夕档一共上了5部新片,其中,爱情片都给爱情加上了奇幻的滤镜。《7天》里男主角能在女孩头顶看到谈恋爱的时长;《有朵云像你》讲的是“重生”回来再续前缘的爱情故事;《寻找1999的月老》更直接,直接搬来了神话元素当噱头。

    影院为了吸引观众,想尽了各种办法。有的在放映厅里撒“彩带雨”,有的送玫瑰戒指,还搞出“牵手场”“为爱鼓掌场”“卡点过七夕”,恨不得帮观众把约会的氛围、表白的时机、求婚的节点都设计好。

    可惜这些营销大多是噱头大于实际。今年七夕档虽然宣传声势不小,但最终总票房只有2.19亿,连去年的一半都不到。《7天》《有朵云像你》这两部七夕档上线的爱情片,单日票房加一块,还不如已经上映两周的《捕风追影》。

    回想2020年,七夕档的爱情片可是创造过票房奇迹。那年七夕,《有朵云像你》的导演姚婷婷的另一部作品《我在时间尽头等你》,单日票房就拿到了2.78亿,比当时的大热影片《八佰》当天票房还高,最后累计票房5.05亿。

    这个成绩让业内人士都挺意外,因为上映前根本没人看好这部片子。作为疫情复工后第一部杀出来的票房黑马,它成了“以小搏大”的又一个经典例子。

    “七夕档”这个档期,以前一直被算在暑期档里,没被单独拎出来当回事,直到《我在时间尽头等你》火了,才真正被当成一个重要的营销节点来对待。

    那次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得从爱情片本身说起。国产爱情电影曾经有过两个特别火的时期。

    2014到2016年是全盛时期,“喜剧 爱情”的类型最吃香;2017到2019年进入第二阶段,“剧情 爱情”的类型开始崛起。《前任3:再见前任》《后来的我们》这些爱情片,单片票房都突破了10亿,《前任3》还整出各种营销上的“名场面”,比如“看前任,遇前任”“跟现任看前任,看完分手”之类的,片里的插曲《体面》《说散就散》唱得街知巷闻,最后票房19.41亿。

    2020年是个转折点,不光是爱情片的转折点,整个电影市场都变了。那一年,爱情电影的市场占比下滑到了11%,电影内容同质化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

    2023年,七夕档总票房才3.3亿,新上映的爱情片只有《念念相忘》和《燃冬》,这两部电影的观众上座率都不高;2024年稍微涨了一点,到3.45亿,但票房冠军《白蛇:浮生》虽然是动画片,有爱情元素,可单日票房也就9426万。

    过去这五年,虽然有《前任4:英年婚》(10.12亿)靠着IP效应在国庆档杀出重围,也有《你的婚礼》(8.22亿)在五一档大放异彩,《一闪一闪亮星星》(7.02亿)靠着“下雪场”的花式营销在跨年档火了,但总的来说,票房能超过5亿的爱情电影没几部,想冲击10亿甚至20亿,更是难上加难。

    从观众的反馈来看,“剧本”还是大家评价一部电影的核心。翻翻2020年至今票房5000万以上的国产爱情电影,大部分口碑都不太好,评分都在7分以下。现在大家对国产爱情片,已经有点“审美疲劳”了。

    02

    当很多观众不再信现实中的爱情时,爱情片还是年轻人的“必需品”吗?

    复旦大学人文学者梁永安说:“现在的年轻人里,至少有三分之一,根本不需要谈恋爱。”在他看来,“说到谈恋爱,追求就意味着要承担责任。”他分析道,“在以前的社会,追求一个人通常意味着有回报,或者能有个稳定的结果,比如结婚成家。但现在不一样了,爱情的‘唯一性’越来越不存在了。”

    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大部分每天工作10个钟头还不止,通勤时间快2个小时,在这种节奏下,谈恋爱成了件奢侈的事,还不如多花点时间搞钱、搞事业。时间久了,他们对爱情的态度也变了,那种不计回报、为爱冲的“恋爱脑”已经过时了,现在流行的是“清醒理性”和“势均力敌”。

    商家们的七夕标语也反映了这种变化:“送玫瑰会凋谢,送黄金会谢谢”“别人:亲亲抱抱举高高。牛马:好的收到已提交”“爱情来不来无所谓,班能正常下就行”“别人收钻戒,我收‘再改一版’”……

    这些标语其实反映了大城市年轻人无心恋爱、只想加班的现实困境——当生存都成问题的时候,朝不保夕的人哪有功夫谈情说爱?

    观众结构的变化也在影响着爱情电影的创作。票务平台的数据显示,从2016年到2024年,青少年买票看电影的比例从9.5%降到了4.2%。20到24岁的年轻观众占比,从2016年的33.8%降到了2024年的16.9%。25到29岁这个年龄段的观众,从2021年之后就成了占比最高的主力观影人群,而且30岁以上的人占比每年都在增加。

    主力观众的年纪变大了,创作者也在成长,这两者一起影响着爱情电影的创作方向。

    这几年大家的爱情观念变了,爱情电影好像不再是观众的“必需品”了。很多观众觉得,现在的爱情电影要么拍得太“低幼”,要么深到根本看不懂。

    03

    爱情电影本身也面临着“千篇一律”的问题。

    2020到2022年上映的国产爱情电影里,有15部电影的片名超过7个字,12部用了短句结构。15个片名里,“我”或“我的”出现了11次,“你”或“你的”出现了6次,“我们”或“我们的”出现了3次,“爱”“喜欢”这些词出现了10次。

    片名越起越长,还喜欢用短句,可好几部爱情片一起上映的时候,这种短句式片名让观众根本分不清,记不住。

    面对这种困境,爱情电影还有必要存在吗?七夕档和情人节档还有存在的必要吗?答案可能不好说,但爱情片肯定得改变、得创新。爱情电影的创作和市场环境一直在变,但关于“爱”的表达,永远是人类绕不开的话题。

    其实,这几年少数成功的爱情片已经给出了一些好经验。《爱情神话》口碑票房双丰收,讲的是中年人的爱情故事,成了当年最有话题度的“黑马”。有观众说:“爱情电影不该只有谈恋爱,类型可以更多样,故事也可以更有深度,让人看到爱情背后的人生百态。”

    爱情不该被框死在一种模式里,可以是年轻人的轰轰烈烈,也可以是中年人的细水长流,甚至是老年人的黄昏恋。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人,都能讲出不一样的爱情故事。

    其实,七夕节在古代本来就不是单纯的“情人节”。“乞巧”的本质是什么呢?《周礼·考工记》里记载“国有六职”,其中女性擅长“治丝麻以成之”。女子向织女星乞巧,不仅是希望自己针线活好,更是希望自己心思灵巧。

    或许我们该回归七夕节本来的意义——不光是庆祝爱情,更是庆祝智慧、技艺和自立精神。这么看来,现在年轻人注重自我提升、追求事业学业,反而更贴近古代七夕节的精神本质。

    如今的七夕档,影院还在努力营造浪漫氛围,却再也回不去当年的热闹了。不是爱情片消失了,而是相信爱情的人变少了。

    「四味毒叔」

    出品人|总编辑:谭飞

    执行主编:罗馨竹

    联系邮箱:siweidushu@126.com

    微信公众号lD:siweidushu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李连杰自述病情现状
    下一篇
    韩磊沉冤得雪怀孕女承认造谣发文道歉真实身份为初一学历歌迷

    评论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