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响原创 · 作者|林之柏
“低开高走平稳落地”,是今年的真实写照。
整体而言,市场一开始没起来,但后来越来越好。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暑期档总票房119.66亿元,比去年多了2.8%;总共有3.21亿人次去看电影,比去年增加了12.8%。
然而热门影片的表现有好有坏,市场差不多是“一部超强、一部很牛、其余一堆片子混战”的局面,不少重点影片的成绩没达到预期:灯塔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整个档期票房过亿的影片只有19部,占比大概13%,这两项数据都是近三年最低;其中,《南京照相馆》以28.9亿票房领跑(截至8月31日,下同),《浪浪山小妖怪》14.55亿排第二,《捕风追影》8.79亿第三,后面有望勉强突破10亿,但除此之外再没有影片接近10亿这个水平线。
暑期档票房三强 图源:豆瓣
客观来说,今年暑期档的表现已经挺难得,在开局不利的情况下打了个“逆袭战”。但不可否认,口碑和票房之间有差距,成绩没想象中那么理想。透过暑期档这个窗口,我们更应该关注行业内暴露出来的深层次问题:
今年上半年,市场“高开低走”,创了纪录之后,五一档、清明档等重要档期表现平平,热门档期的“魔力”是不是正在消失?春节档和暑期档之间,好几个月都没一部票房破5亿的电影,以前的“爆款公式”还管用吗?观众口味、舆论风向太难捉摸,创作者又该怎么在自我表达和市场需求之间找平衡?
暑期档“反常”迷局
如果用一个词概括今年的暑期档,或许就是“反常”。
首先是口碑和票房“脱钩”,很多高分好片没拿到预期的高票房。
从影片质量来看,今年暑期档可以说是近年最好的。截至档期结束,豆瓣评分稳定在8分以上的作品有7部:《南京照相馆》《罗小黑战记2》《F1:狂飙飞车》《浪浪山小妖怪》《新·驯龙高手》《捕风追影》《戏台》。顶着前作光环的《坏蛋联盟2》评分7.8,大IP改编的《长安的荔枝》也没像剧版那样“翻车”,拿到7.6分的豆瓣评分,这两部在同类型影片里都算不错的。
暑期档7部影片评分超8分 图源:豆瓣
不过,除了《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捕风追影》这票房前三,其他高分影片只能说表现不太理想。
《长安的荔枝》上映前预期票房12亿以上,结果档期内只有6.78亿。几部好莱坞大片也差不多,表现相对好点的《F1:狂飙飞车》《碟中谍8:最终清算》票房在4亿左右徘徊,《新·驯龙高手》勉强接近3亿,《坏蛋联盟2》不到2亿。
这种情况,和几部大热影片上映太晚、档期前期的“种子选手”纷纷“哑火”,市场前期疲软有很大关系。
根据灯塔研究院数据,今年6月、7月的市场票房分别是19.1亿和40.7亿元,是近四年、三年最低。6月到7月上旬的重点国产片,比如《酱园弄·悬案》《恶意》,票房和口碑都下滑,市场无奈陷入“冷启动”。被寄予厚望的好莱坞大片质量也没达到预期,《侏罗纪世界:重生》《神奇四侠:初露锋芒》评分都在及格线附近,严重拖累了票房。好不容易等到看起来不错的《长安的荔枝》,却是“叫好不叫座”。
票房“扛把子”《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上映时已经7月下旬,档期都快过半了,更别说差不多“压哨入市”的《捕风追影》。这就导致档期前后“冷热反差”太大,虽然暑期档前三很争气,成功把市场炒热了,但档期快结束了,其他影片也很难借到这波热度。
作为对比,创下历史纪录的2023年暑期档,前中后期分别有《消失的她》《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孤注一掷》三部头部影片接力“带热度”,整个市场全程都挺火。
《酱园弄·悬案》/《恶意》/《侏罗纪世界:重生》出师不利 图源:豆瓣
按往年经验,有些口碑中规中矩的影片,能靠话题性“杀出重围”,比如《消失的她》《孤注一掷》《抓娃娃》。但今年有另一个反常现象:本来应该够多、话题性拉满的现实主义、喜剧题材,意外变少了。
今年高分影片的题材其实挺广的,有本土历史题材的《南京照相馆》、神话IP改编的《浪浪山小妖怪》、二次元IP改编的《罗小黑战记2》,也有好莱坞大片《F1:狂飙飞车》《新·驯龙高手》,还有少见的动作片《捕风追影》。
但偏偏,暑期档票房前十的影片里,没有一部是现实主义题材;《浪浪山小妖怪》《戏台》《罗小黑战记2》《长安的荔枝》《你行!你上!》这些片子虽然有喜剧元素,但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喜剧片。
“非典型”喜剧《浪浪山小妖怪》/《戏台》/《长安的荔枝》 图源:豆瓣
历史题材影片变多不难理解,今年正好是抗战胜利80周年,《南京照相馆》《东极岛》还有原定暑期上映的《731》这些片子,自然想借借热度。
问题在于,现实主义、喜剧片向来比历史题材、二次元IP更有社会话题性、破圈潜力,有机会带动更多非核心观众进电影院。
灯塔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人均观影次数只有2.2次,近六成观众一年才去一次电影院。要让这批“低频观众”进场,除了影片本身质量好,整个档期的热度、超出影片范围的社会话题性也很关键。
今年暑期档的大赢家《南京照相馆》口碑票房双丰收,但对档期的带动效果有限,这和题材自带的“沉重感”脱不开干系。
如果说电影是“造梦”的艺术,那《南京照相馆》还原的就是一场“真实的噩梦”,也削弱了话题持续发酵的空间。翻看各大社交平台,观众对影片的讨论围绕历史、反战这些方面展开,很难把影片内容和当下联系起来,自然降低了大范围“破圈”的可能,也给同档期影片带不来什么“溢出效应”。
《南京照相馆》剧照 图源:豆瓣
另外几部票房不及预期的口碑好片,某种程度上也受题材、核心受众的限制。
《F1:狂飙飞车》对男性观众、赛车爱好者吸引力很大,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想看这部片的用户里,男性占比超过54%。《捕风追影》也差不多,虽然有张子枫、此沙等年轻演员,但核心受众还是成龙的忠实粉丝,以中老年、下沉市场用户为主,40岁以上想看用户占比达25.9%,四线城市用户占比38.4%。不过,男性、中老年观众不是市场主力,也不擅长在网上为影片“造势、呐喊”,很难帮影片扩散热度。
《新·驯龙高手》《罗小黑战记2》《坏蛋联盟2》都是标准的二次元题材,IP粉丝、家庭观众是主力。相比之下,取材经典神话故事的《浪浪山小妖怪》,国民认知度高很多。
二次元题材受众受限 图源:豆瓣
和大热题材一起意外“消失”的,还有王牌班底的号召力。
幕后无论是大鹏、陈思诚这些近年来的“票房保障”,还是陈可辛、姜文这些老牌大导,都集体“翻车”了。台前的明星演员也没经住考验,全明星阵容的《长安的荔枝》《酱园弄·悬案》表现都没达到预期。
全明星阵容《酱园弄·悬案》/《长安的荔枝》 图源:豆瓣
其实大导演、顶流明星号召力下降早有迹象,只是刚好在暑期档集中“爆发”了一下。年初到现在,《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蛟龙行动》《向阳·花》这些大导执导、顶流出演的作品,票房口碑都下滑,观众的信心越来越弱,对大导演、顶流明星“祛魅”是迟早的事。
换句话说,每个看似“反常”的现象,其实都有迹可循。今年暑期档大局已定,但留给业内思考的问题还有很多。
内省与求变:打破档期迷信
档期前半段的低迷和部分高分影片市场反馈不好,虽然有客观因素,比如旅游热、运动热让更多人去户外,短视频、长/短剧分流了观众,但更核心的问题,在行业自身。
首先是频繁换档、撤档。
今年暑期档,《你行!你上!》《戏台》《长安的荔枝》《南京照相馆》等头部影片陆续“极限换档”。对市场来说,换档影响挺全面的:影院得临时调整排片,比如《你行!你上!》和《长安的荔枝》同时改到7月18日上映,加上原定这一天上的《罗小黑战记2》,几部片子难免挤占彼此的排片空间;宣发节奏也打乱了,以《戏台》为例,档期从原定的7月17日推迟到25日,但片方6月下旬就开始预热,搞热搜、发预告、办首映礼和路演,推迟上映后,前期攒的热度加速流失,后续传播也跟不上。
更重要的是,片方撤档、改档,很多时候会被观众解读为主创对影片没信心、想躲开同档期的优秀影片——既然主创自己都没信心,观众怎么会放心买票呢?
《长安的荔枝》/《你行!你上!》改档后狭路相逢 图源:微博
其次,“抢跑点映”的效果减退了。
自从《孤注一掷》超前、大规模点映成功后,越来越多片子模仿这种做法:《长安的荔枝》《浪浪山小妖怪》《聊斋·兰若寺》《捕风追影》这些影片,点映周期都拉长到近半个月,《长安的荔枝》还联合全国近百个观影团搞了大规模超前观影。但最后,只有《浪浪山小妖怪》《捕风追影》借到了势,票房口碑双丰收。
说到底,超前点映只是宣发手段的一种,虽然能提前推高热度、摸清市场反应,但往往很难左右后续票房走势。除非像《浪浪山小妖怪》品质过硬,靠点映场实现口碑“破圈”;或者有其他宣发手段配合,借社会热点话题推高讨论度,比如当年搭上缅北诈骗热点的《孤注一掷》。
如果这两点都不沾,或者影片质量本身就有问题,超前点映反而会导致口碑提前“崩塌”,对票房产生副作用。
这就指向业内另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传统宣发模式效果减退,新玩法却没出现。
今年暑期档影片主要还是靠切片视频“病毒式传播”、主创“马拉松式”路演这两大套路。
路演最积极的《长安·荔枝》剧组从广州出发“重走荔枝路”,已经开了四轮路演,走了大大小小几十座城市;《南京照相馆》则靠效率取胜,一周跑了近10座城市。
切片视频传播同样“量大管饱”。《浪浪山小妖怪》《罗小黑战记2》等动漫作品以B站为主阵地,官方账号、up主二创一起发力,“罗小黑战记2笑点”“小黑吃播”“小妖怪彩蛋”“碎嘴黄大仙”这些话题都成了站内热门。
《南京照相馆》《长安的荔枝》《东极岛》《恶意》等影片则是多平台“广撒网”,重点布局抖音、快手,大量投放刘昊然、朱一龙、吴磊、杨幂等主演的明星和高光剧情切片内容,想撬动粉丝热情和下沉市场增量。
《浪浪山小妖怪》二创内容 图源:B站
路演、切片不是完全没用,只是越来越同质化、程式化,削弱了线上流量到线下票房的转化效果。尤其是路演活动,观众的不满在累积,过去大半年关于“提前彩排”式映后对谈、主创现场“尬舞”的争议层出不穷。想蹭热点话题也不容易,《浪浪山小妖怪》先联动《黑神话:悟空》,又邀请傅首尔、苏敏站台,招来舆论批评,甚至小幅拉低了豆瓣评分和票房预期。
好在业内逐渐意识到问题,开始尝试改变。《长安的荔枝》最新一轮路演就删掉了预定流程、没有主持人控场,大鹏全程用类似“唠嗑”的方式和观众对谈,靠真诚的态度赢得了不少好感。
《长安的荔枝》第四轮路演现场 图源:微博
更深层的反思,在于破除“档期迷信”。
暑期档能成为“票房洼地”,不全是因为档期本身有“魔力”,而是历年来很多高质量、多元题材的影片撑起了热度——说到底是影片成就了档期,而不是档期拯救了影片。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从暑期档、跨年档到春节档、国庆档,核心档期的崛起,都离不开现象级影片的加持:2013年的《西游·降魔篇》让春节档真正成为热门档期,2017年的《战狼2》把暑期档票房带到160亿以上……
多个档期的遇冷,应该让片方意识到,不顾竞争态势、影片适配度硬挤热门档期不是好办法。合适的影片选合适的档期,才是良策。
毕竟可以预见,往后的重点档期,影片“两极分化”会持续——像《哪吒之魔童闹海》《南京照相馆》这样的头部影片,肯定会“赢家通吃”,而其他“普通”影片恐怕很难再分一杯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