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边境》海报 图源网络
灰色的人性挣扎与政治困局
——电影《绿色边境》观后
文/云淡风轻
这电影看着像是全黑白的,可它不是老片子。它是2023年上映的,讲的是2021年波兰和白俄罗斯边境上发生的事。导演是波兰挺有名的阿格涅丝卡·霍兰(Agnieszka Holland),她用特别冷静、真实的镜头,跟拍纪录片似的,把这段真实的故事还原了出来。它让全世界知道了这场不太被提起的难民危机,还告诉所有人:正是残酷的战争和冰冷的political游戏,毁了这些普通人的人生,而他们想要的,说白了,不过是好好活着而已。
“绿色边境”指的就是波兰和白俄罗斯之间,两边都用铁丝网围起来的那片绿油油的森林地带。对好多中东(比如叙利亚)和非洲的难民来说,他们以为只要走过这片森林进波兰,就能到安全的欧洲了。可波兰政府把难民当成洪水猛兽,派边境警察暴力驱赶,不让进,好不容易才离开白俄罗斯那边,又回不去了。结果这些难民就困在森林里,又饿又冷,像皮球一样被两国来回踢,掉进了进退两难的死循环里。
《绿色边境》剧照 图源豆瓣
电影不光讲难民自己的事,而是从边境警察、国际救援的人、附近的居民,还有难民自己这几个角度来讲,把这场危机的复杂性立体地展现出来了。电影分四章,不同群体一步步把这场边境悲剧讲开。开头先讲难民们对欧盟的天真幻想:一家六口(父母、爷爷、俩小孩加个婴儿)和个戴眼镜、能说流利英语的阿富汗女士,一起坐着车,越过白俄罗斯这边的铁丝网,一脚就踩进了苦难的深坑。
为了不让难民进来,作为欧盟东大门的波兰,赶紧在边境派了上万名士兵,拉了180公里长的铁丝网,还设了戒严区。进退两难的难民被困在边境的森林里,冬天一来,生存就成大问题了。这些从叙利亚和阿富汗来的偷渡者,就像参加了一场没完没了的球赛,成了白俄罗斯和波兰边防来回踢的“人肉皮球”。波兰政府和白俄罗斯政府还互相指责对方没人道主义精神。
阿富汗女士对着边境警察大喊:“这里是欧洲,这里有法律,你们不能这么干!”可对方说:“这儿哪是什么国境线,就是个筛子!”血珠子顺着筛子的缝儿往下淌。《绿色边境》冷冰冰地讲出了难民的真实处境:他们像豆子一样被放在磨盘里碾得粉碎。有个少年掉沼泽里,迷迷糊糊就死了,难民们也陷进了没解的泥潭,在这儿他们不被当人看,只能慢慢淹死。
《绿色边境》剧照 图源豆瓣
在压抑的故事里,人性的关爱像一缕阳光照进了黑白画面。片里那个戴眼镜的阿富汗女子对穆斯林孩子的关爱特别感人。她不光是个英语老师,更是困境里给大家带来文化认同和精神支持的人。就算掉进了沼泽一样的困境,她还能笑着温和地照顾孩子,甚至不忘教他们说英语,这就是人性里最宝贵的坚韧和温暖。还有波兰平民的自发救援,普通人在困难时伸手帮人,啥时候都难能可贵。这些居民甚至因此被白眼、辱骂,还被政府打压。
电影第三章,有个叫朱莉亚的心理咨询师,特别有胆量,带着大家搞人道主义救援,救了不少难民。她其实代表那些不怕政治压力、守住人性的普通人。第二章讲波兰边防卫兵,导演也没把边境警察写成纯粹的坏人,通过人和事,比如一个刚结婚的边境警察良心上的挣扎,展现了个人在体制里的无奈和矛盾。
还有个细节:一个波兰士兵蹲在边境线上抽烟,旁边是个偷渡被抓的孩子。士兵问:“你干嘛要过来呀?”孩子抽抽搭搭地说:“我妈妈说,波兰有面包,有学校,还有……还有能给我编辫子的老师。”士兵沉默了一会儿,突然把自己的军用水壶递给小孩:“喝吧。”这一刻,你看到的是制度和人性的打架,还有个人身上闪着的光。
《绿色边境》剧照 图源豆瓣
《绿色边境》不光是部电影,更像是一份人道主义的呼吁,一份深刻的历史记录。它逼着观众去看那些我们平时不想看的苦难,去想political游戏和地缘冲突里,个人的生命和尊严到底算啥。它提醒我们,“绿色边境”外面,还有个更大的关于道德、责任和共同人性的“边界”,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审视和保护。
导演霍兰说过:“做个普通人最容易,好像天生就是;做个普通人也最不容易,得靠好多运气。这也是为啥要做反战主义者——让更多人能有机会当普通人。”这话把影片的人文内核讲透了。
电影在波兰国内闹得挺大,波兰政府和警察高层骂得特别凶,说它“不管难民人权”“搞反波兰宣传”。尽管被压着,电影在艺术和公众层面都很成功,成了2023年波兰本土第一部观众超70万的电影,说明它引发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和思考。它把东欧边境的难民困境用特别震撼的方式推到了国际舆论中心,让欧洲甚至全球都在讨论欧盟难民政策、边境暴力、人道主义危机和政治责任。这部电影被看作是对欧洲当前移民问题的一次有力回应。2023年拿了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
图源豆瓣
电影结尾,导演转向俄乌战争刚爆发时乌波边境的情况:大家都能快速过境,找到公车去波兰不同城市避难,连宠物都能带。这跟电影前面讲的中东难民遇到的严厉态度比起来,差太远了。这么处理也让人质疑:波兰当时接纳乌克兰难民,是真的从历史里吸取教训改了,还是因为乌克兰难民跟自己一样是白人?这质疑指向了欧洲难民政策里可能有的种族和宗教偏见。影片这里处理看着简单,没深入探讨这种差异背后的复杂原因,比如地缘政治、文化亲近感和安全考虑。
这种差异处理可能不是导演妥协,而是刻意的讽刺甚至担忧,暗示种族、宗教因素怎么影响了难民政策的执行。虽说难民不是个标签,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独一无二的人,但难民问题确实挺矛盾的。支持者从人道主义出发,主张人权平等;反对者从社会层面质疑,优先考虑本国人的安全和福利。这涉及严肃的社会和国家问题,到现在还在发生,触目惊心,也看不到啥明朗的未来。
《绿色边境》剧照 图源豆瓣
事实就是这样:俄乌战争刚开始,波兰很快开放边境接纳乌克兰难民。2025年2月的数据,波兰接收了超300万乌克兰难民,主要是妇女、儿童和老人,是接收乌克兰难民最多的国家。可战争久了,难民问题对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压力越来越大。2025年8月,波兰总统否决了一项把乌克兰难民福利和保护措施延长到2026年3月的法案,说要调整对乌克兰难民的“特权”待遇。除了难民政策收紧,边境管控也在加强,甚至加强了对德国和立陶宛的边境管控。也就是说到现在,难民在波兰确实被当成洪水猛兽了。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political游戏里,个人多无辜啊!
电影《绿色边境》里,原本生机勃勃的森林,变成了一种不清不楚、不黑不白、黏糊糊脏兮兮的灰色;那两道带刺的铁丝网,却清晰又狰狞,是彩色高清的那种清晰。这种视觉选择,或许正象征了难民问题的复杂和无解:没有简单的黑白,只有混沌、微妙又尖锐的灰。
这是冰冷坚硬的现实的颜色,可同时也像是人类文明在倒退的颜色。
作者:云淡风轻,六零后理工女,现居深圳。退休后闲适散淡。喜爱美食美景兼顾读书与瑜伽。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