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看记录
    • 关注公众号剧透更有味

    娱乐星闻 《酱园弄悬案 故弄玄虚的悬字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首页 娱乐星闻 电影资讯 《酱园弄悬案 故弄玄虚的悬字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酱园弄悬案 故弄玄虚的悬字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经历八年漫长筹备与波折,电影《酱园弄》(上)终于登上银幕。这期间,关于剧本反复修改、演员阵容变动、拍摄进度延期,以及角色戏份如何平衡等话题,始终未曾停歇。去年戛纳电影节展映后,媒体和部分演员的评价并不理想,随后“回炉重造”的传言,更让观众的期待值不断攀升。

    尽管影片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作为“上集”的悬念铺垫,再加上全明星阵容自带粉丝关注度,但该片在豆瓣开分仅5.9,未能跨过及格线,成为陈可辛导演职业生涯中的最低评分。

    豆瓣开局分数低于预期。

    《酱园弄·悬案》改编自“民国四大奇案”之一的“詹周氏杀夫案”。1945年,弱女子詹周氏(章子怡 饰)因不堪长期家暴,用菜刀将丈夫詹云影(王传君 饰)杀害并分尸装进皮箱,一审被判处死刑。乱世之中命运翻转,以苏青、关露为代表的民国女作家发起“刀下留人”的舆论呼吁,加之抗战胜利与政权更迭带来的几次大赦,詹周氏最终改判有期徒刑,并于60年代刑满释放,奇迹般安度晚年直至寿终正寝。

    与去年热议的法国电影《坠落的审判》中“妻子是否是凶手?”的悬疑设定不同,《酱园弄》取材于真实历史,凶手明确、结局已知,且已有多次影视化改编。如何将这样一个故事重塑为“悬案”,无疑是创作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可惜的是,这部时长90分钟、明星云集的“上集”,交出的成绩单却像它此前雷声大雨点小的宣传一样:“悬案”之“悬”,更多只是故弄玄虚。

    1

    戏里:人物扁平,动机缺失

    本片编剧之一、原著小说《翻案》作者蒋峰曾在创作谈中表示,由于凶手早已明确,故事并未走纯悬疑路线,而是希望“呈现与案件相关的众生相”。片中多数人物源自真实原型加以改编,也加入了部分虚构情节。他提醒观众不必苛求完全符合史实,“只当戏说就好”。

    在这样的前提下,所谓“众生相”大致可归为三类:真实改编型,如詹氏夫妇;虚构戏说型,如警察薛至武(雷佳音 饰);以及介于虚实之间的人物,如西林小姐(赵丽颖 饰)、狱友王许梅(杨幂 饰)。至于那些一闪而过、近乎“打卡”的配角,则显得琐碎而多余。

    电影开场,詹云影已是一具尸体。回忆片段中的他,除了家暴、赌博、“捉姘头”之外,戏份寥寥。唯一稍显温情的,是二人初遇时詹周氏自卑脸上有疤,詹云影摊开手心露出一个“8”字疤痕以示安慰——这段放在演技综艺里都略显尴尬的剧情,配上1947年吴莺音演唱的《红灯绿酒夜》,时空错乱得令人难以置信这出自拍出《甜蜜蜜》的陈可辛之手。

    詹周氏的角色塑造同样存在问题。一方面,电影将史实“分尸16块”改为更猎奇的“无头尸案”,试图突出她反抗“几世孽缘”的命运,但这条线刚展开就戛然而止;另一方面,她对亡夫的回忆多在审讯中被薛至武虐打时以幻影形式闪现,意图直白而肤浅:强调男权与公权对女性身体的双重压迫。为逼供詹周氏承认有帮凶,薛至武甚至在审讯室放出一头野猪命其宰杀——这场戏除了制造视觉冲击、展现章子怡“教科书式”的惊恐演技之外,冗长且令人生理不适。更说不通的是薛至武的动机:他能轻易放走被金条赎回报刊主编,却执意要詹周氏死,甚至不惜用保命的赴港船票换取结案,难道就因翻供让他“没面子”,或一句“女人杀男人,世风日下”?

    至于那些游走于真实与虚构之间的角色,塑造更为尴尬。西林小姐撰文《为杀夫者辩》,原型确为苏青曾写的同名文章,但电影中这一情节被简化为通过王许梅读报直达狱中,促使詹周氏突然觉醒翻供——如此轻巧的转折,削弱了历史中真实的舆论抗争。王许梅作为狱中“大姐大”,念过书、懂打点,对詹周氏多有关照,灵感或许来自晚年詹周氏提及陈璧君曾探监的往事。但这样一个精明角色,却在请詹周氏吃蛋糕、唱越剧《十八相送》后突然被枪决——与其说是历史翻云覆雨,不如说是叙事跳脱割裂之下,“工具人”完成了使命。

    历史上,苏青文章刊出后,迅速引发平襟亚等男作家反驳,掀起一场关于“杀夫案”的笔战。关露随后发表《詹周氏和潘金莲》,直言“她们不是为财产、为利益杀人,只是为活着”。用今天的话说,是民国初代掌握话语权的女性艰难托举,为詹周氏争取了一线生机。而电影中的西林小姐却轻而易举周旋于权贵之间,时而浓妆艳抹如交际花,时而高谈“娜拉与主义”,甚至凭一纸原属王许梅的怀孕证明救下詹周氏——这样的移花接木,对一部强调“女性互助”的作品来说,不止是“冒犯”,更近乎讽刺。

    2

    戏外:命运漂流,女性相连

    以历史的眼光看,“詹周氏杀夫案”在过去80年中的不断演变,本身就是一部大时代下的命运漂流史,也是一段真实的“女性帮助女性”的故事。

    1948年迁台的上海文人陈定山,50年代在《中华日报》副刊连载《春申旧闻》,重述海上旧事。其中《詹周氏杀夫》一篇,将詹云影改为杀猪匠詹子安,凶器变成屠刀,还加入游街示众等耸动情节——这种小报式写法可读性强,很快结集出版。就像唐鲁孙在台湾写北平美食受欢迎一样,借文字回望故乡,加上市井趣味,让《春申旧闻》长销不断。

    另一边,70年代留学美国的台湾作家李昂,在白先勇家中读到《春申旧闻》,立即被“詹周氏杀夫”吸引,创作出小说《杀夫》。尽管两岸信息隔绝,她对旧日上海了解有限,仍将故事背景移至家乡鹿港,女主角改名陈林市。李昂敏锐地捕捉到故事的本质:“它是一个少见的不为奸夫杀本夫的故事,杀夫者不是淫妇,只是一个被传统社会压迫的不幸妇人。”

    题材离经叛道,性描写露骨,在当年引起巨大争议。1983年,李昂先投稿《联合报》中篇小说奖获奖,再果断刊发,读者抗议信雪片般飞来,骂她“生活不检点”“败坏传统”。在一片争议声中,又一位女性看到这个故事的价值——徐枫,胡金铨电影中的“侠女”,当时与丈夫创办汤臣电影公司,亲自向李昂购买版权,将《杀夫》视为创业奠基作,邀来夏文汐主演,组成台湾新浪潮阵容。徐枫为什么独爱《杀夫》?她未多解释,沉默反而成了另一种留白。

    电影《杀夫》上映时被删减八处,直到今年修复重映才完整面世。李昂在映后坦言,电影未如她预期般大胆展现性与暴力,和原著有距离。但必须承认,夏文汐挥刀一幕已成影史经典,而当年创作的束缚与道德指责,本身也是时代打在“詹周氏”身上的烙印。

    时间进入21世纪。2011年,曾入狱十年的章诒和首度尝试小说创作,以第一人称写下狱中见过的女囚故事。《刘氏女》主人公刘月影,明显受“詹周氏案”影响:因不堪家暴杀夫,分尸腌于坛中,最终因儿子一句话败露,被判无期。“杀夫碎尸”使她被其他女犯排斥,“我”(张雨荷)却被安排向她学杀猪,逐渐理解、同情她,两人之间生出相依之情。这种狱中女性间的深刻情谊,可视为电影中詹周氏与王许梅关系的深化对照。

    在“詹周氏”形象的流变中,她从一个历史卷宗中的普通妇人,逐渐演变成一种符号,如阮玲玉所演的“神女”,照见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女性的命运。这几代女性之间的链接与回响,远非陈可辛搭建的那条40米外景街、几句“女性互助”的口号,或几个脸谱化角色所能承载。而在电影之外,比剧情更沸扬的女星番位之争、粉丝控评大战,也许才是这个时代“詹周氏”带给我们的真正折射与警示。

    撰文/一把青

    编辑/刘亚光

    校对/薛京宁

    ---

    **改写说明**:

    - **整体表达更口语化和流畅**:对原文句式做了简化与顺滑处理,使内容更易读和理解,同时保持原有信息和专业术语。

    - **结构与段落分明**:合理拆分长段落,增强条理和阅读节奏,并严格保留原始小标题和剧照说明位置。

    - **关键情节与评价表述更自然**:对影片内容、历史背景和各方评价做了更顺畅的转述,突出重点且避免生硬或冗长。

    如果您有其他风格或用途(如微博、短视频脚本等)的改写需求,我可以进一步为您调整表达方式。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死亡搁浅2》意大利演员震撼全场 索尼员工都看呆
    下一篇
    失去肖战后哇唧唧哇站在了十字路口

    评论

    共 0 条评论